简介:小儿常复性肾病(FRNS)是指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儿经正规泼尼松治疗初次反应后6个月内2次,或1年内3次以上复发或反复.约占小儿NS的30%~50%,临床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我们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旨在降低复发率,提高缓解率,减轻副作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选自1992年1月~1998年12月儿科肾病住院患儿60例,均符合小儿常复发性肾病(FRNS)的诊断标准[1],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岁2例,5岁~10岁16例,11岁~14岁12例,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5岁3例,5岁~10岁17例,11岁~14岁10例,平均年龄6.3岁.
简介: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尿液脱落细胞对诊断上尿路上皮癌(upperurinarytracturothelialcarcinoma,UUT—UC)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可疑uuT—UC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尿液标本行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分析,再将22例临床病理确诊为UuT—UC患者的结果与4例临床病理为良性泌尿系疾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结果进行比较。FIsH检测使用荧光标记DNA探针混合物与细胞核上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和p16基因(9p21)位点进行杂交,并分别计算其在UUT—UC患者尿脱落细胞中的畸变率。结果FISH和细胞学检测UUT—UC总的敏感度分别为90.9%(20/22)和59.1%(13/22),FISH敏感度较高(P〈0.05);特异度分别为100%(24/24)和95.8%(23/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uT—UC的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和p16基因(9p21)位点的畸变率分别为90.9%(20/22)、86.4%(19/22)、63.6%(14/22)和68.2V00(15/22)。结论FISH技术对诊断uuT~UC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敏感度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形态学检测,而特异度则与之相近。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方法,该技术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探讨同期双侧肾盂癌的临床诊治要点和问题。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7例同期双侧。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7例患者由术前影像学和细胞学检查初步诊断为同期双侧肾盂癌,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条件综合考虑,6例行一侧肾盂癌根治,对侧肿瘤段肾盂壁切除、残端肾盂输尿管吻合术,1例行腔内微创手术。术后7例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后辅助全身化疗和规律膀胱灌注,中位随访时间2年,开放手术患者均未出现尿路上皮癌复发。结论双侧肾盂癌患者行一侧肾盂癌根治,对侧局部肿瘤切除术,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术后辅助化疗,效果可靠。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浓度改变及其对本病诊断和治疗的作用.方法22岁~55岁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0例,测定其血清PSA浓度.根据前列腺按摩液中(EPS)白细胞(WBC)计数的多少,将患者分为轻(WBC<10/HP)、中(10/HP≤WBC<30/HP)、重(WBC≥10/HP)三组,并行三组PSA的组间比较.9例重度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PSA分别进行比较.30例行EPS细菌培养.结果血清PSA升高比例为46.7%.其中轻组10%、中组10%,重度26.7%.轻、中、重三组血清PSA平均值分别为(2.383±2.8350)mg/ml,(3.1571±2.6432)mg/ml及(7.1557±5.9110)mg/ml.轻中组间PSA改变无明显差异,P>0.2而轻、中组与重组间PSA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05.9例重度者治疗后PSA大幅度下降,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血清PSA升高比细菌性前列腺炎更明显,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血清PSA浓度升高比例大约为50%左右,PSA可作为衡量该疾病严重程度及判断治疗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3期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78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血尿酸水平,将其分为高尿酸组和尿酸正常组,分析蛋白尿、肾功能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178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中发生高尿酸血症137例(高尿酸组),发生率为76.9%;尿酸正常者41例(尿酸正常组)。女性患者高尿酸发生率为85.6%,较男性患者高尿酸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组与尿酸正常组的蛋白尿、肾功能、血压、血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在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中发生率高,但高尿酸血症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溶血性尿毒症性综合征(HUS)的病因及临床诊疗。方法分析我院近10年来14例HU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具备HUS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1例患者虽不具有HUS的典型临床表现,但肾活检病理显示为典型的HUS肾脏微血管病变。经过包括血液净化在内的综合治疗,9例患者获得临床治愈,5例患者死亡。结论该病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早期改善肾衰竭、纠正重度贫血并积极进行抗凝是治疗关键。
简介:目的肾间质呈肉芽肿样改变是少见的病理表现,既往报道的病因多为结节病、药物、感染、结核导致的肾间质肉芽肿样改变。本研究拟了解肾间质呈肉芽肿样改变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06年7月至2013年6月共2330例肾活检患者资料,其中肾活检组织肾小球数目大于10个的患者纳入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标记CD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单核巨噬细胞在肾间质的表达。结果表现为肉芽肿样间质肾炎的8例患者占肾活检的0.34%(8/2330),其中男女各半,发病年龄26~51岁。病因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狼疮肾炎(1upusnephritis,LN)、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结核性肉芽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8例患者均表现为蛋白尿、血尿。24h尿蛋白定量0.153~6.90g/24h;其中有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4例患者合并肾衰竭。间质浸润的炎症细胞以CD3T淋巴细胞为主。随访时间6~64个月,2例SLE合并LN患者死亡,1例患者死亡原因为肺出血,另1例为肺部感染。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结论肾间质呈肉芽肿样改变是罕见的病理表现。本中心资料显示最常见病因可能是免疫相关疾病,其临床症状重,合并症多,预后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