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风险管理在感染科护理工作的应用,评价其工作水平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我省二附院感染科室收治的110名患者,可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则实验组采用常规性护理;且对两组患者在护理中突发事件和医疗民事纠纷及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对照组意外事件15(23.41%)、医疗民事纠纷6(11.3%);实验组意外事件1(2.01%)、医疗民事纠纷2(4.65%);两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对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满意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风险管理,可以高效率的降低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且还可以从中得到患者更多的好评。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精神科安全护理的重要性及护理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精神科安全护理的风险因素,并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针对精神科安全护理的风险因素的具体表现,制定护理措施,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结论做好安全管理不仅能保护好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医疗纠纷发生1。
简介: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为SARS重症病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4月底收治的5例确诊非典的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病例均为男性,平均49岁,从发病到入院平均7.6d,从住院到确诊平均1.2d;从住院到死亡平均14.4d,从发病到死亡平均为22d。死亡病例粒细胞总数和百分比均明显升高,多数病人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降低(4/5),血红蛋白均呈进行性下降。死亡病人除已见报道的ALT、AST、LDH、CK升高及低钙血症外,GLU均明显高于正常而ALB均明显降低;大多数病人TP、PA等多项生化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而脱氧血红蛋白百分率(HHb)明显上升,同时伴有低磷、低镁血症。结论SARS死亡病例多项实验室指标均会出现明显异常,动态监测这些指标有助于SARS病人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简介:摘要目的对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护理问题与相应的策略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210例,按照护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5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住院期间安全隐患问题以及护理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SAS与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安全隐患问题发生率2.86%(3/105)低于对照组13.33%(13/105),护理满意率97.14%(102/105)高于对照组86.67%(91/105)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安全隐患问题的控制以及患者满意率的提高,可在护理实践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呼吸道感染病原性细菌检验临床分类和耐药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3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想分析,并分离、培养、鉴定痰液标本,K-B纸片法检验细菌药敏性,真菌药敏条鉴定真菌。结果3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共分离出546株菌株,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分别为280、232、34株。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为常见的感染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和氨苄西林耐药。结论革兰阳性菌占主导地位,且多重耐药。应科学合理管理、利用抗菌药物,缓解多重耐药性危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肌疲劳的中医诊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肌疲劳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所有研究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辩证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和血气分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其FEV1/FVC和FEV1预计百分比数据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FEV1/FVC和FEV1预计百分比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患者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得知,痰瘀阻肺型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阴阳两虚型和宗气下陷型患者,两组研究患者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PaO2和PaCO2对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2和PaCO2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患者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肌疲劳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肌疲劳程度和肺功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护理的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47例呼吸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护理1组、护理2组。其中护理1组患者24例,接受俯卧位通气护理;护理2组患者23例,接受仰卧位通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护理1组明显优于护理2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护理干预,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各项指标,为保证预后奠定良好基础,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改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电极法测定141例患者血电解质与动脉血气分析,将PH值(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分别与其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和酸碱失衡类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气分析指标中PH值越低,死亡率越高;血气分析中PaCO2越高,死亡率也相应升高;血气分析指标中PaO2的高低对预后无明显影响;酸中毒总死亡率大于碱中毒,三重酸碱平衡紊乱者死亡率最高。结论:PH对预后有较大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二氧化碳对预后同样有影响,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同一患者合并出现二种或二种以上酸碱平衡紊乱时预后差,死亡率高。
简介:摘要介入肺脏病学属于肺脏病学的一个全新的领域,主要是着重将先进的支气管镜及胸膜腔镜技术应用在从气管、支气管狭窄至恶性肿瘤等疾病引起的胸腔积液等一系列胸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学术上将介入肺脏病学定义为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侵入性治疗操作的一门科学及艺术,呼吸系统的介入诊断及治疗技术属于一项在人体呼吸系统内进行的以内镜作为介入工具的技术,在十多年前由欧洲呼吸学会及美国胸科学会等组织对呼吸系统介入诊断及治疗重新命名介入性肺脏病学。近年来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医疗水平的进步,我国在呼吸内科的介入诊断及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支气管镜下射频消融手术、电磁导航系统、介入性肺癌根治术、内科肺减容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诊断治疗技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为了分析呼吸内科介入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笔者首先针对呼吸内科介入诊断及治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纳美芬拮抗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及其增强镇痛作用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择期行肾脏、胃肠和神经外科的手术患者共70例,根据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纳美芬组和纳洛酮组,每组各35例。采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手术结束5min后,纳美芬组静脉注射试验药物纳美芬0.25ttg/kg;纳洛酮组静脉注射纳洛酮0.1mg。两组注射药物频率可为5min/次,直至呼吸频率>10次/分钟,呼吸暂停时间<15秒时停止注射药物。且两组患者药物所用总剂量纳洛酮不超过0.4mg,纳美芬不超过1gg/kg。记录患者用药0.5小时内的呼吸恢复情况、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药的用量等。同时记录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纳美芬组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较纳洛酮组明显更短;用药0.5小时内纳美芬组的呼吸恢复情况较于纳洛酮组更优。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术后镇痛药需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纳洛酮组患者血压明显高于纳美芬组。结论纳美芬拮抗阿片类药物诱发术后患者呼吸抑制作用的效果较好,观察到纳美芬无明显加强镇痛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0例肺部真菌感染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采用伊曲康唑治疗,观察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采用氟康唑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肺部感染真菌以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伪热带念珠菌为主,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达91.49%、对照组为32.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减少易感因素,早发现,早诊断,氟康唑治疗效果显著。及时治疗是减少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12月为时间区间,选择46例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另外选择46例呼吸内科病房内未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展开对比分析。结果念珠菌属为患者主要感染真菌类型,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要真菌;研究组中男性、年龄≥60岁、抗生素连用≥2种、有创伤性操作、机械通气患者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为造成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男性、年龄≥60岁、抗生素连用≥2种、有创伤性操作、机械通气为主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6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在家属同意的前提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aO2、SaO2、PaCO2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aO2、SaO2、PaCO2指标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合并症发生率为11.76%,观察组合并症发生率为2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相对较好,但合并症发生率较高,临床中应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