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乳腺结核系乳腺组织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乳腺慢性特异性感染,临床较少见。但近年随着肺结核病的反弹,有增加趋势,而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误治,临床应引起重视。我院1990-06-2008-12收治乳腺结核9例,现将诊治经验分析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检验中对尿液潜血检查的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间本院收治的104例尿液潜血检验者进行本组研究,分别分成参考组与实验组各52例,参考组选择尿液分析仪进行检验,实验组选择显微镜进行检验,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经检验后,参考组的阳性率是71.15%(37/52),阴性率是28.85%(15/52);实验组的阳性率是75.00%(39/52),阴性率是25.00%(13/52),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于尿液潜血的临床检验,采用尿液分析仪与显微镜检验皆具有一定效果,但其有着不同的优劣势,因此可以选择将两种结合检验的方法以提高检验的准确率,减少误差。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增加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治疗效果并预防出现各种并发症,分析和研究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拉氧头孢治疗的价值。方法按随机原则将80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n=40),用拉氧头孢40-80mg/(kg/d),静脉滴注1次/12h,疗程5~14d,对照组(n=40),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包括用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及头孢他啶),50~100mg/(kg/d),静脉滴注,疗程5~14d,比较2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住院天数及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住院天数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在综合治疗措施基础上辅以拉氧头孢治疗,能够增加治疗总有效率,短时间内控制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患儿痛苦,效果明显,值得推荐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疑似患有丙型肝炎的患者,通过在本院进行相关的检验技术以后,对该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6.4.1-2018.4.1)期间,随机挑选200例疑似患有丙型肝炎的患者,对患者的HCV抗体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查结果,将自愿者分为HCV抗体阳性组和HCV抗体阴性组,分析其各项生化指标。结果通过对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检验以后,可以发现,检查结果为HCV抗体阳性的自愿者的各项生活指标,均要低于检查结果为HCV抗体阴性的自愿者(P<0.05)。结论针对疑似患有丙型肝炎的患者,需给予对应临床检验,以帮助该部分患者尽快得到确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孕产妇产后出血的病因、出血量的估计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8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观察分析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为子宫收缩乏力29(48.3%)、胎盘滞留20(33.3%)、软产道损伤(18.4%);60例产后出血患者经有效的处理后,及时控制住出血,仅1例行全子宫切除术,无1例死亡。结论对产后出血全面的临床分析,并及时处理,控制出血量,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改善妊娠结局,具有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疾病采用B超临床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0月接诊的150例行B超诊断的甲状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B超诊断在甲状腺疾病中应用的价值。结果150例患者经病理学检验证实为甲状腺癌患者2例、甲状腺腺病患者15例、甲结患者20例、甲减患者38例、甲亢患者57例;经B超诊断证实为结论甲状腺癌患者2例、甲状腺腺病患者17例、甲结患者25例、甲减患者40例、甲亢患者66例,准确率依次为100%、88.23%、80.00%、95.00%、86.36%。结论甲状腺疾病采用B超临床诊断较病理学检验具备更高的临床价值,可有效改善病理学检验的局限性,因此,患者疑似出现实质性病变时可首选B超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的发病时间将全部患儿分为早发型(出生后72小时内)和晚发型(出生后72小时以后),每个组各36例,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临床症状。结果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减低比例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晚发型新生儿腹胀、喂养不耐受情况显著高于早发型,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早产儿,两种败血症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应根据新生儿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简介:对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72岁。因脑血栓住进神经科,做溶栓前常规检测,凝血分析(APTT、PT)结果正常,WBC5.1×10^9/L,Hb152g/L,PLT35×10^9/L,血小板减少。了解该患者无出血症状,连验3d血小板始终在(30~40)×10^9/L,临床不敢用药溶栓,转入肾内科,骨穿,骨髓象未见异常,血液涂片后发现血小板呈聚集状态,改用末梢采血,生理盐水稀释法。计数后,血小板计数正常,为200×10^9/L,反复几次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诊断该患者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此事引起患者不满,后经过解释,才未发生纠纷。患者可以正常的进行药物溶栓。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良性位置性眩晕误诊特征及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在我院或院外接受诊断且出现误诊的12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20例患者中,误诊情况后循环供血不足63例,颈椎病23例,原发性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8例,前庭神经炎6例,其他10例;确诊情况后半规管BPPV68例,前半规管BPPV26例,外半规管BPPV14例,混合型12例。结论良性位置性眩晕误诊与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之间有直接关系,对于此类患者要常规行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检查,医生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减少误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