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各种CT机技术参数与CT片质量的关系,为CT机成像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计算H31S、STD+算法下,层厚10mm、240mAs水平下,不同管电压的噪声水平;层厚10mm、管电压120kV条件下,不同管电流水平下的噪声水平;管电流240mAs、管电压130kV条件下,不同层厚水平下噪声水平。分别在不同算法情况下的低对比分辨率;在模型上外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分别测算不同管电流条件下模块图像质量,3名医师独立评价。结果不同算法、电压、电流、层厚水平下,噪声水平存在差异;低对比度分辨力与管电流和曝光时间乘积存在相关性;随着电流的下降,在同一大小的模块主观评分逐渐下降,同一电流下,随着模块减小,主观评分逐渐下降。结论CT机技术参数与CT片质量存在相关性,管电压、管电流对信噪比等图像指标影响较显著,在实际校验中也应考虑算法等因素对质量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对痛风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疑似痛风患者227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8例足踝部疼痛,63例手部疼痛,56例膝关节处疼痛,分别对这三组痛风患者进行双源CT扫描,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作为痛风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对图片进行分析详细记录三组的扫描结果,对其所有数据及特异度和灵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8例双侧足部及踝关节疼痛患者中,确诊96例,双源CT诊断的准确度为95.37%,特异度75.00%,灵敏度97.92%;63例双侧手部及腕关节疼痛患者中,确诊痛风50例,双源CT诊断的准确度为88.89%,特异度61.54%,灵敏度96.00%;在56例膝关节处疼痛的患者中,确诊46例,双源CT诊断的准确度为89.28%,特异度80.00%,灵敏度91.30%。结论双源CT作为现在临床上一种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性,对提高痛风的诊断率有积极意义,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化疗后不同辅助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均对两组患者行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研究组4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中,临床CT检查结果肺炎性浸润实变患者8例,肺梗死患者22例,肺部结节5例,肺肿块3例。对照组CT检测肺炎性浸润实变患者9例,肺梗死患者6例,肺部结节患者11例,肺部肿块4例。临床CT检查结果中准确率为38例(95%),误诊率为2例(5%),其检查结果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发现,行CT检查的实验组患者中有效24例,显效10例,诊断总有效率为34例(85%),诊断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将CT检查应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可清晰呈现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变情况,提高临床诊断率,为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简介:目的:观察MRI与CT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挑选我院2021年期间收治的68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且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其CT检查,观察组患者给予其MRI检查,对两组患者检出率、检查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检出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检出率为79.41%,观察组患者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检查时间为(23.40±3.10)min,对照组患者检查时间为(10.25±2.50)min,观察组患者检查时间要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应用MR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有效提升检出率,但MRI的检查时间要相对较长一些,临床中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MRI、CT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疑似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予以MRI检查以及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准确率,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78例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占比为82.05%,MRI诊断准确率为96.88%高于CT诊断准确率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5,P<0.05),应用M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31%、92.86%,应用C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13%、57.14%,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研究参考的金标准,不同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均比CT检查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广泛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X线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比较。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我院分院影像科收治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68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应用CT、X线对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及对疾病分期的准确率。结果X线显示患者两侧股骨头内密度明显不均匀,可见囊状低密度区,周边可以见轻度骨质硬化;CT显示患者两侧股骨头内出现囊性变,并且可见硬化,关节间隙较好;CT对疾病分期的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诊断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高于X线,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为43例,入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4月,对以上患者实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CT检查以及磁共振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病毒性脑炎的患者为20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为13例,脑囊虫病的为6例,化脓性脑膜炎的为3例,新型银球酵母菌脑膜炎的为1例,磁共振的检查结果明显比CT高,但是两种方式联合检查的效果明显高于CT和磁共振单独检查,p<0.05。结论单独的磁共振检查效果要比CT高,但是还是存在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因此应将二者联合,充分利用CT和磁共振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降低漏诊和误诊的情况,保证患者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磁共振的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对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诊断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行CT诊断,观察组30例行磁共振诊断。观察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股骨头坏死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7.93%、57.14%,观察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诊断出合并关节积液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采用磁共振诊断较CT检出率更高,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本院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54例作为研究资料,均行CT诊断和MRI诊断,评价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CT诊断检测椎间盘积气21.60%、纤维环和髓核钙化22.84%显著高于MRI诊断2.47%、1.23%,而椎间盘突出43.21%、硬膜囊分界清晰中度20.37%、硬膜囊分界清晰重度8.02%显著低于MRI诊断54.32%、35.80%、17.28%,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采用CT和MRI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不同方法各有优劣,应联合应用确保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的CT诊断及X线平片表现,对比X线平片和CT诊断的符合率,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位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使用X线进行诊断,研究组患者使用CT进行诊断,将两组检测的结果与病理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诊断的正确几率。结果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对照组经X线平片检出19例,检出率为52.8%,研究组经CT诊断检出33例,检出率为91.7%,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对胸腰椎骨折检出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结论与X线相比,CT这一诊断方式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诊断过程中诊断的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的符合率,接诊疑似病例后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尽快确诊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MRI、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腰椎间盘CT检查,观察组患者进行MRI检查,两组患者均以外科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结论与CT检查相比,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MRI检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诊断有效率,减少漏诊与误诊情况的发生,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与治疗的开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CT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进行收治的25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所有患儿都接受CT诊断和X线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250例患儿中,经CT诊断共确诊234例,确诊率为93.60%;经X线诊断共确诊176例,确诊率为70.40%,可见CT确诊率高于X线确诊率(P<0.05);CT和X线检查的影像学结果中,皆表现为肺组织实变,其中,CT影响学表现主要有不均匀的高密度影,部分患儿合并有肺不张,而部分患儿合并的胸腔积液;X线影像学表现主要是间质浸润型,影像学可表现肺纹理增加和增粗,但边缘不清晰,部分患者表现混合型,也有表现腺泡型。结论和X线诊断进行比较,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采用CT诊断,可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并且诊断的准确率,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增强CT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诊治结核性脑膜炎的患儿120例,将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头颅增强CT检查、MRI检查和CSF检查。结果利用头颅增强CT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的有效率,且对患儿的病情及病理有了全面掌握,具有典型性和可比性(P<0.05);利用MRI检查对病变范围显示较好,但对钙化的显示不及CT检查,而运用CSF虽然能够全面掌握患儿病情,但在典型性上还有所欠缺。结论通过增强CT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能够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有效掌握,应与原有的检查方式相配合,从而确保临床诊断的客观全面性,为患儿的治疗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