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斑点追踪技术及右心声学造影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中的预测作用及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以我院心内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治疗的34例阵发性新房颤患者作为本研究调查对象,在患者心律恢复正常且为窦性心律时对其进行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及斑点追踪技术等检查,动态监测相应数据变化,如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及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以半年时间为调查观察期限,半年后按照患者是否复发进行分组,对比相应监测数据,并根据患者各项检查监测的参数绘制相应曲线及图谱,预测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分析各数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能力及诊断价值。结果:半年后,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有3例转变为持续房颤(终止调查,占比8.83%),18例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复发组,占比52.94%),其余13例为未复发(未复发组,占比38.23%);复发组患者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研究前显著下降,同时低于未复发组研究前,P<0.05;而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左室整体纵向应变等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斑点追踪技术相比右心声学造影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价值更佳,其中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为敏感,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及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复发 斑点追踪技术 右心声学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斑点追踪技术及右心声学造影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中的预测作用及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以我院心内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治疗的34例阵发性新房颤患者作为本研究调查对象,在患者心律恢复正常且为窦性心律时对其进行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及斑点追踪技术等检查,动态监测相应数据变化,如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及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以半年时间为调查观察期限,半年后按照患者是否复发进行分组,对比相应监测数据,并根据患者各项检查监测的参数绘制相应曲线及图谱,预测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分析各数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能力及诊断价值。结果:半年后,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有3例转变为持续房颤(终止调查,占比8.83%),18例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复发组,占比52.94%),其余13例为未复发(未复发组,占比38.23%);复发组患者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研究前显著下降,同时低于未复发组研究前,P<0.05;而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左室整体纵向应变等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斑点追踪技术相比右心声学造影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价值更佳,其中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为敏感,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及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复发 斑点追踪技术 右心声学造影   
  • 简介:背景:对退行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在行二尖瓣人工瓣环置入治疗时同期处理心房颤动问题,迷宫Ⅲ型手术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但其安全遭到质疑。目的:评价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二尖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方法:纳入退行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治疗,试验组(n=21)施行二尖瓣成形和迷宫Ⅲ型手术,对照组(n=22)仅施行二尖瓣成形。结果与结论:(1)术中安全指标:试验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红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尿量无差异。(2)术后安全指标:试验组房心律失常发生率、临时起搏器应用比例和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率、脑卒中发生率无差异。(3)术后疗效:试验组术后当天与出院时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出院时,两组心功能均恢复为NYHAⅠ级或Ⅱ级,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反流均在微量或轻度以下,三尖瓣均关闭良好,两组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无差异,但试验组跨二尖瓣A峰和跨三尖瓣A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果说明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二尖瓣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在围手术期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脏瓣膜形成术 心脏瓣膜 人工 心房颤动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及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选本院门诊2019年11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双盲抽签法原则分组后,予以对照组(n=41)胺碘酮治疗、观察组(n=40)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比较患者治疗效果、心室率、左心功能变化及治疗预后差异。结果:患者入院时心室率、左心功能检验结果无组间差异性,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心室率、LVESD、LVEDD较同期对照组下降显著,且LVEF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6月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效果显著,可在快速纠正患者心室率同时,维护左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预后风险。

  • 标签: 胺碘酮 贝那普利 阵发性心房颤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治疗非瓣膜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时联合应用利伐沙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方法 在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选出非瓣膜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62例,根据抽签法均分成2组。其对照组用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利伐沙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然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100.00%)高于对照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45%)低于对照组(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非瓣膜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时联合应用利伐沙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利伐沙班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非瓣膜心房颤动脑栓塞的疗效。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非瓣膜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脑栓塞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利伐沙班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不间断抗凝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肝素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2.1-2022.12期间本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186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前抗凝方案将其分为利伐沙班间断抗凝组(A组,58例)、利伐沙班不间断抗凝组(B组,62例)和华法林抗凝组(C组,66例),术中患者均给予100 U/kg首剂肝素,每15min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根据患者情况追加并维持ACT在250-350s,对比三组患者首剂达标率、肝素用药总剂量、ACT值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A组首剂达标率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首剂达标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肝素总用药量均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肝素总用药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ACT值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ACT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良事件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术前利伐沙班不间断抗凝可达到与华法林相当的首剂达标率,术中应追加肝素剂量以达到与指南推荐的术中抗凝强度一致的效果。

  • 标签: 利伐沙班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 临床 效果对比 。 方法: 病例选取于我院 2018 年 5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为主要观察主体,抽选 60 例按照抛硬币法分组, 30 例对照组和 30 例 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 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 普罗帕酮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观察组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 <0.05 。 结论: 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选用 普罗帕酮的效果相比 胺碘酮更显著,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普及借鉴 。

  • 标签: 普罗帕酮 胺碘酮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效果对比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水平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 2017年 5月 -2018年 5月本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 60例,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 36例、持续房颤 24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血浆 TGF-β1水平、超声心动图等检测,术后随访 1年,统计复发情况,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均完成 1年随访,复发 18例(阵发性房颤 7例,持续房颤 11例) ;复发组阵发性及持续房颤患者的 TGF-β1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 P<0.05),且复发、未复发组持续房颤的 TGF-β1水平均高于阵发性房颤( 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 TGF-β1水平是阵发性与持续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 P<0.05)。结论:术前血浆 TGF-β1水平是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血浆 TGF-β1水平进行术后评估,从而做好预防措施,以减少复发率。    【关键词】 血浆转化生长因子 β1水平 ; 心房颤动 ; 导管射频消融术 ; 复发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TGF - β 1 level and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Methods: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8, 60 patients with AF who were treated by cathe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duration of AF, 36 patients were paroxysmal AF and 24 patients were persistent AF. All the patients were tested for TGF - β 1 and echocardiography before operation, followed up for one year after operation, and analyz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currence. Results: after one year follow-up, 18 patients (7 cases of paroxysmal AF and 11 cases of persistent AF) recurred. The levels of TGF - β 1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F and persistent AF in the recurr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 recurrent group (P < 0.05), and the levels of TGF - β 1 in the recurrent and non recurrent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paroxysmal AF (P < 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TGF - β 1 before operation were paroxysmal and persisten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currence of AF (P < 0.05).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plasma TGF - β 1 before operation 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the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房同步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超声科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选择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不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A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9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B组)。选择同期本科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健康志愿者2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所有受检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参数,在获取右心房游离壁、房间隔和左心房游离壁二维斑点追踪图像后,测量心电图P波起始点至图像上舒张期第二个负向波的时间间期,代表右心房游离壁电-机械运动时间(P-RA)、房间隔电-机械运动时间(P-IAS)和左心房游离壁电-机械运动时间(P-LA),计算心房同步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受检者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P-RA、P-IAS、P-LA及心房同步参数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心房电-机械运动时间参数、心房同步参数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绘制应用心房电-机械运动时间参数、心房同步参数预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A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B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LAD)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18、5.37,P均〈0.05);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A组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B组患者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A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B组患者P-RA、P-IAS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03、4.10;q=4.16、4.31,P均〈0.05),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A组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B组患者P-RA、P-I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房同步性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的达标率,减少华法林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10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50例患者仅做门诊预约复查INR;第2组50例患者做门诊预约+定期电话随访复查INR。统计两组患者服用华法林后的INR达标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华法林对房颤患者有较好的抗凝作用,但风险不容低估,除了患者要有良好的依从,建立一个系统的随访制度可以很好地督促及帮助患者和家属完善复查工作,提高华法林的服用达标率,最大程度的降低华法林抗凝治疗风险,也能明显增强华法林治疗的有效及安全。使这个物美价廉的药物获得广泛房颤患者的认可,从而正真发挥华法林的临床作用。

  • 标签: 永久性房颤 华法林 达标率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是针对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分析在抗凝治疗中利用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的效果比较。方法是选择在 2018 年 1月到 2019年 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期前收缩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心脏彩超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本院的80例房期前收缩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分别观察两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发病时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房颤病人中,动态心电检查结合超声心动图能更准确地捕捉到房颤病人的阵发性房颤状态,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 心脏彩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单用美托洛尔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择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5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26)和常规组(n=26)。常规组患者单用美托洛尔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3.1%(P<0.05)。实验组患者房颤持续时间、平均心室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房颤动治疗中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效果显著,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具有较高安全,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 标签: 心房颤动 胺碘酮 美托洛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25例已确诊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再择取同期入院体检的25例对象设为对照组,以上对象均在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入院检查,给予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P波变化有关指标和病变起源部位。结果:对对照组正常人相比,观察组患者的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呈更高值,而P波最小时限呈更低值,上述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主要发生于左心房、右心房上侧。结论:将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过程中,可准确测量P波相关指标,为医生提供可靠判断依据,同时准确定位早搏起源具体位置,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值得推广的价值。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12导联动态心电图 早搏起源部位 诊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