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颅内压(ICP)监测对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对57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行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变化的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61例患者不行颅压监测,根据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CT检查,进行常规治疗。结果ICP监护组在疗效,预防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对于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将其分为两组,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每组各3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6.88±10.32)分和(60.29±10.85)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对照组患者为28.2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时,给予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颅内肿瘤患者中对其围手术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2月的62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为基本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抑郁、焦虑以及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抑郁、焦虑评分分别为(28.29±2.76)分、(27.82±2.93)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依从概率(96.77%)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为(83.81±2.93)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颅内肿瘤患者中,可保证其围手术期心理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对进行内固定术后的腰椎骨折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接收的5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当作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病患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术后,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恢复锻炼等,然后比较两组病患术后恢复情况和满意度。结果所有病患均经过内固定术治疗和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后,观察组病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在接受内固定术治疗后的观察与护理对于病患的术后康复和并发症的预防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围手术期进行精细护理比通常护理的效果有着显著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进行鼻内镜术后的鼻腔填塞病人的口腔护理,探讨其在填塞期间的口腔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本院在2016年1月到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68名患有鼻内镜术后鼻腔填塞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34名。为观察组病人实施舒适护理以及使用康复新液漱液进行含漱,为对照组病人提供常规护理以及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含漱。使用自制的疼痛量表以及问卷调查对两组病人实施有关内容的评估。对比两组病人口腔不适的情况。结果对比两组病人在进行口腔护理的评价,观察组病人在进行手术后其有缓解,在手术后口腔护理满意程度较高,优于对照组病人,两组病人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产生口干以及口臭、其他不适咽喉病症等的出现率要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人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为进行鼻内镜术后的鼻腔填塞病人实施有效的舒适护理,能够对其术后的护理控制上起到很大的效果,缓解由于口腔不适导致的失眠现象,以及改善烦躁等不利的情绪,令病人能够安全平稳的度过鼻内镜术后的恢复时间;使用康复新液漱液,对于病人的口干以及口臭、其他不适咽喉情况等病症可以有效的缓解,同时没有不良反应现象。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疼痛护理对手外伤行腹部带蒂修复术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手外伤患者15例,均行腹部带蒂修复术,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联合疼痛护理,观察皮瓣的成活率、手外观、功能恢复满意度。结果15例患者的皮瓣均成活,成活率为100%,患者的手外观及功能恢复均满意。结论经过护士的精心护理,手外伤行腹部带蒂修复术术后皮瓣均能成活,术后康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8月手外伤患者106例根据计算机随机法分两组,常规护理组围术期进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就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疼痛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进行比较。结果心理护理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不良情绪、疼痛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护理组患者护理后不良情绪、疼痛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大,可有效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和疼痛感,减少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颅骨修补术在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4年3月—2017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伴随颅骨缺损的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采取的颅骨修补术进行分组,行晚期颅骨修补术的12例患者为对照组,以行早期颅骨修补术的13例患者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Karnofsky功能评分,统计预后效果,比较预后优良率。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Karnofsky功能评分达到(82.17±5.3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5±5.31)分,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预后优良率为84.62%,高于对照组的58.33%。结论给予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早期颅骨修补术,能够提升患者的Karnofsky功能评分,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孔钻颅血肿引流术与骨瓣开颅手术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价值分析。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行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37例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细孔钻颅血肿引流术179例(钻孔组)和骨瓣开颅手术158例(开颅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清除率并发症情况、SSS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治疗后,钻孔组总有效率为95.0%,开颅组总有效率86.1%,两组相比,钻孔组高于开颅组(χ2=4.628,P<0.05);钻孔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方面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而在血肿清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钻孔组肺部感染、术后再出血、应激性溃疡、电解质紊乱均显著低于开颅组(P<0.05);而在颅内感染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5d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0dSSS评分方面钻孔组优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孔钻颅血肿引流术清除血肿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快,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球囊辅助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6年1月-2016年1月本科收治的116例动脉瘤中18例宽颈破裂动脉瘤(动脉瘤颈宽>4mm,称为绝对宽颈;动脉瘤的颈体比≥1/2,称为相对性宽颈。)患者,采用球囊辅助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半年~1年。其中16个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2个动脉瘤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技术,先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将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18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保护下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球囊辅助栓塞完全17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1例术后弹簧圈脱落,未造成大的梗塞,后采用手术夹闭治愈。11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脑血管DS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平均随访6-12个月。结论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技术栓塞动脉瘤的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并且球囊保护技术复杂程度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为精准判断患者颅内动脉瘤情况,临床探讨分别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检查与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照影(CTA)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3~2015.5期间40例经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按检查方式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1组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检查40例病患,观察2组对40例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颅内动脉瘤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检查的准确度、敏感性、阴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结果将两种检查所得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观察1组检查准确度为87.1%,观察2组检查准确度为93.5%,两组准确度差值比较无意义,P>0.05;两种方式检查灵敏度各指标比较,观察1组与观察2组在颅内动脉瘤检查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上差别无意义,P>0.05,观察1组较观察2组颅内动脉瘤阴性预测值差,P<0.05。结论CT血管造影在临床诊断准确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上与DSA无明显差异,临床可采用此方式进行检查,对于一些不适合DSA检查的患者可作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