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单边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147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在直视下协助复位,做单边外固定架或合并有限内固定。结果本组解剖复位147例,均得到随访,平均时间14(10-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4(8-32)周,10-18个月147例拆除外固定架,无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骨不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钉道感染2例,经换药、抗生素治疗后愈合。结论单边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有效避免了开放性伤口进一步感染,保证伤口的早期愈合,降低伤口皮瓣的坏死率,降低了骨感染、骨髓炎的发生率,保证了骨折的愈合,保证了患肢的关节功能。利用单边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方法从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0例,采用Garden进行分类,共有四种I型患者3例,II型患者5例,III型患者4例,IV类患者8例。结果在本院的所有患者都可以获得最低五年的随访治疗。通过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优类患者7例,良类患者6例,可类患者6例,差类患者1例,经统计,优良率高达9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要根据病人本身病症,从而进行分型选择方法进行治疗。另外,医院医护人员还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对手术患者进行选择较理想半髋关节置换术或空芯螺钉内固定术,在术后要尽早进行活动,以避免术后出现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致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疗法。方法60例老年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别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设为PVP组(30例)与PKP组(30例),比较两组的疼痛、Cobb’s角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7d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较术前降低、Cobb’s角度均明显较术前减小,且PKP组术后的Cobb’s角度均明显小于PVP组(均P<0.05);PKP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26.67%)明显低于PVP组(10%)(P<0.05)。结论两种微创疗法均可明显控制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但就矫正Cobb’s角与减少骨水泥渗漏而言,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更胜一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对收治的27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0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作对照,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3-4周可见骨枷形成,骨性愈合平均时间为14.6周。术后患肢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钢板组优良率为92.6%,置换组优良率为7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救治中实施手法复位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观察。方法筛选2012年01月~2014年05月间因患桡骨远端骨折进入本骨科专科医院进行诊疗的42例老年患者,均施以手法复位措施展开救治,并对其复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42例入选对象都接受24个月随访,并以Anderson标准对其患肢功能恢复质量进行评估,发现患者复位优良率85.71%(36/42)。除此以外,患者接受复位7天后,其患肢疼痛评分已从复位前(8.17±0.81)分降至(3.07±0.14)分(P<0.05)。结论将手法复位措施应用至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中,可使救治流程更加便捷性及安全性,是进一步提升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救治效果的重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骨折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给予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折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4例,其中46例患者进行动力髋螺钉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进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优于动力髋螺钉治疗,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中出血量,且具有较高的优良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7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2例(67个椎体)。所有42例(67个椎体)均行后路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其中46椎行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结果42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1-24个月,平均13个月。参考《JOA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疼痛疾病治疗成绩标准》17例患者评为15分、8例患者评为14分、6例患者评为13分、2例患者评为12分。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显著的止痛效果、能减少卧床时间、改善活动能力,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微创治疗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实用性。方法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50~85岁,平均73.2岁。结果47例患者随访6-30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按愈合等级分,优33例,良6例,一般8例,差0例,总的愈合优良率83%。部分病例存在髋内翻畸形,对行走等日常活动并无太大影响。结?论应用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简单,易操作,创伤相对较小,固定可靠,6个月~1年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并发症少,仍是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可缺少的有效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椎体成形手术方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共收治5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PKP组及手法复位PVP组,三组采用不同椎体成形手术方式,观察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耐受情况,并对三组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和JOA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和耐受率从低至高均依次为PVP组、PKP组以及手法复位PVP组,三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中,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PVP和PVK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术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5年10月的47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邻近椎体再次骨折作为观察组,在42例没有再次骨折患者中随意抽取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年龄、性别以及骨水泥注入量等相关因素影响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P<0.05)。结论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
简介:摘要目的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与手法复位(CMR)治疗踝关节骨折(AF)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择本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接诊的98例AF患者,其中Lange-Hansen分型II型30例,III型36例,IV型32例。对其中49例患者采取ORIF治疗,为ORIF组;对另外49例患者采取CMR治疗,为CMR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X片Leeds评分,4、6、12周骨折指端骨痂生长情况和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两组疗效相比,ORIF组II度损伤患者的优良率为100.0%(16/16),CMR组为92.9%(13/14),ORIF组III度损伤患者的优良率为82.4%(14/17),CMR组为57.9%(11/19),ORIF组IV度损伤患者的优良率为75.0%(12/16),CMR组为43.8%(7/16),两组II度损伤患者疗效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III-IV度损伤患者疗效相比,ORIF组明显优于CMR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IF组4、6、12周骨痂生长评分明显低于C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R组患者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分别为(11.2±2.4)d和(5346.5±439.3)元,而ORIF组为(17.4±4.1)d和(16352.4±1252.3)元,CMR组明显少于ORIF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R治疗AF,骨痂生长情况好,且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更少,但ORIF治疗时踝关节功能恢复明显更优,需要根据患者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骨盆后环骨折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自2009年7月-2011年7yeu,采用俯卧位CT引导下经皮自髂骨至S1椎体置入1枚直径712mm空心钛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10例。结果10例在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成功,经近6-12个月随访该方法固定牢靠,无并发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螺钉是治疗垂直不稳骨盆后环骨折的确切、可靠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