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附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1例,均行超声乳化吸附治疗,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和房角的变化情况。术后随访12~24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术眼眼压都下降,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17.1±3.9)mmHg,术后(11.1±1.7)mmHg,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眼术后前房均加深,平均中央前房深度(ACD)由术前的(2.1±0.5)mm,增加到术后的(3.9±0.4)mm,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并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临床收治的12例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并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通过与同期收治的100例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实现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并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症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效果的总结分析。结果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对比显示,并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年龄、病程普遍较大、较长,并且患者的青光眼损害程度也相对较重;其次,在进行患者病症治疗中,采用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与外引流手术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全部治愈,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得到控制,但仍存在少数复发情况。结论把握患者的病症治疗时机以及治疗适应症,对于患者病症治疗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效果,采用激光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并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膝关节后侧角损伤患者30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患者的肌腱、韧带等形态、信号强度改变、走形以及其他征象。结果相较于手术诊断方法,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肌腱损伤的敏感度为88.2%、特异性为58.2%和准确性为70.6%;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敏感度为84.6%、特异性为61.5%和准确性为76.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性流行性角结膜炎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的时机,并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访观察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260例,并观察在发病后的不同时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其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按照糖皮质激素应用时机随机分为2组。随访时间为接受治疗(均从就诊第1d开始)后3d、7d、14d、1mo、3mo。每次访视均详细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结膜充血情况、最佳矫正视力、角膜荧光染色、眼压等情况及主观症状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BCVA、IOP、流行性角结膜炎上皮下浸润(CSIS)、角膜荧光染色治疗后的情况都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并且A组见效果好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视物模糊、眼痛、眼分泌物及流泪项目积分差值的均值对照比较,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而在异物感、畏光、痒感及眼红方面,两组间有明显差异性,A组明显优于B组(均P<0.05)。随访期间有11例发生不超过25mmHg的眼压升高外,其余各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均未出现高眼压者,并且均在停用激素治疗后恢复,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急性流行性角结膜炎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且对病灶可以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中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近一年内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4例(50只眼),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手术医生为其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术中并发症情况。结果44例(50只眼),男性患者12例(24%),女性患者38例(76%),年龄最小的为47岁,最大的为84岁,平均年龄是71.6±9.02岁。术后1天,1周,1月的眼压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5,P<0.05)。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6,P<0.01)。术后视力41只眼(82%)裸眼视力于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中50只眼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顺利并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100%)。结论飞秒激光运用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中能有效提高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明显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3~2014.9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6例5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急闭39例,慢闭17例)随机分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组(A组)和小梁切除组(B组);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视野、房角情况。结果A组28例28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后2例眼压药物控制(噻吗心安),其他病例眼压均明显降低(术前25.83±7.32mmHg,术后16.68±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增加(术前1.92±0.36mm,术后3.21±0.52mm);术后房角粘连范围明显减少。B组术后视力较前提高者3眼,余较术前均无明显提高,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术前24.28±2.17mmHg,术后14.77±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及房角粘连范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6mon眼压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术后6mo视野检查,未发现视野进行性损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妇科良性肿瘤治疗中妇科阴式、腹腔镜、腹式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接诊子宫肌瘤患者共80例设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术式的选择将其分为妇科阴式组28例、腹腔镜组31例、腹式手术组21例。各组均根据术式选择接受治疗,对比组间术后并发症及术中失血量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三组患者均治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但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阴式和腹式手术(P<0.05)。结论妇科良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妇科阴式、腹腔镜及腹式手术均具有较好治疗效果,而腹腔镜手术所具有的安全性更高,但应在诊疗中结合患者实际选择合理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的阴式全子宫切除与阴式全子宫切除的疗效的对比。方法2013年01月—2015年01月我院对非脱垂子宫行LAVH和TVH2种术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AVH患者手术所需要的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治疗组,而LAVH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VH。其中盆腔无粘连的单纯子宫增大如孕13周以下的LAVH与TVH中,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无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等;但在其它病例中,LAVH组术后并发症为4%。阴式组术后并发症为14%;随访其中在单纯子宫增大如孕13周以下的TVH与LAVH无明显手术远期并发症,但其他的病种中阴式组出现肠梗阻2例,其中1例需手术治疗,阴道残端愈合不良1例;LAVH无出现肠梗阻,无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结论TVH和LAVH各有其优势,要根据患者的意愿、盆腔情况、经济情况和术者的手术经验综合考虑。鉴于LAVH视野清晰,对非脱垂子宫<13孕周合并盆腔粘连、附件包块、有手术史及子宫腺肌瘤的病人,LAVH为一种更安全、更容易掌握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膜前间隙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式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的61例腹股沟无张力疝患者进行研究,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B组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A组在阴囊水肿、疼痛、切口感染、异物感、发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1.45%,B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2.9%,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于腹股沟斜疝修补复发率较少,都比较有效;但是采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安全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56只患眼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行小切口手法切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观察分析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患者的平均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手法切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可以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增加前房深度,具有安全有效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