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中股骨侧I.D.E.A.L.定位和解剖定位两种方式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行ACL重建手术的43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股骨侧I.D.E.A.L.定位21例、解剖定位22例,均选择单束重建。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月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阳性率;术后3月、6月、12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术后6月重建移植物与胫骨平台夹角。结果:两组术后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阳性率较术前显著降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注射笔与传统注射器的运用效果 。 方法: 选取我院 201 8 年 3 月 ~201 9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88 例 糖尿病 患者, 利用 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 44 例; 参照组给予传统注射器治疗,实验组给予胰岛素注射笔治疗,比较两组价值 。 结果: 比较后显示,实验组血糖水平明显好转,其胰岛素用量减少,与参照组检验 (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在其中给予胰岛素注射笔治疗,其效果优于传统注射器,此 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传统注射器 胰岛素注射笔 糖尿病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和改善胸腹肿瘤放疗的定位和放置。方法:在分析皮肤标记点位移误差的原因时,将说明当前定位定位的缺陷。通过对改进方案的统计分析和皮肤标记点的改进位移来说明改进方案的优点。结果:线的定位定位方法,肿瘤中心皮肤中心点的平均位移误差为 5.3 mm ,得到改善皮肤标记点的平均位移误差为 1.8 毫米。结论:在改进了胸腹部的定位方法之后,可以达到胸腹部的精确和理想的定位位置 治疗 肿瘤放疗提供了可靠的保护,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腹肿瘤 放射治疗 摆位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术前肠造口定位对于术后造口护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中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的肠造口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在对照组中患者的造口定位是由手术医生在手术室进行,在患者麻醉后术中完成。观察组的患者在手术前通过患者、造口专科护士与手术医生的共同参与进行造口定位。对比两组术后患者自我造口护理能力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能够完全自理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术前肠造口定位,患者术后对造口的护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术前 肠造口定位 术后 造口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胰岛素注射轮盘定位器在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 160例同期胰岛素注射治疗的 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腔内心电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2021年1月-2024年2月,选择60例新生儿picc置管进行研究,经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0例,X线片定位)、观察组(n=30例,腔内心电定位)。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实施腔内心电定位,可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可减少置管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新生儿picc置管 腔内心电定位 X线片定位 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 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法在提高肠造口定位准确率中的应用。方法:筛选肠造口患者62例,时间范围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管理)和观察组(PDCA循环法管理),各31例,判定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肠造口定位准确率更高,DET评分更低,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肠造口患者PDCA循环法管理效果显著,对于肠造口定位准确率及功能,均可起到提升作用,还能减少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肠造口 PDCA循环法 定位准确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足底定位斜刺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10月期间,于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60例;参照组运用直刺法采血,实验组运用足底定位斜刺法采血,观察两组运用价值。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与滤纸血斑质量合格率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

  • 标签: 足底定位斜刺法 新生儿疾病筛查 采血方法 运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在我院拟择期进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儿84例,按抽签顺序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浓度的罗哌卡因和盲探法对患儿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治疗,研究组在B超定位下实施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指标、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镇痛起效时间及运动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镇痛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麻醉后不良反应率(2.4%)较对照组(23.8%)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于小儿上肢手术中在B超定位下实施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缩短患者镇痛起效时间,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不造成影响,有助于缩短患者运动恢复时间,降低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预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B超定位 低浓度罗哌卡因 臂丛神经阻滞 儿童 上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