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齐刺法结合雷火灸治疗退行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期更好地推广应用于临床方法:将98例退行膝关节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和对照各49例,观察选取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膝阳关,针刺40min后各穴进行雷火灸20min。对照只针刺,不进行雷火灸。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两均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僵硬程度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膝关节功能评分总有效率为93.9%(46/49),对照总有效率为71.4%(35/49),观察优于对照P〈0.05);观察膝关节僵硬程度改善优于对照P〈0.01)。结论:齐刺法结合雷火灸治疗退行膝关节炎临床有效,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为种更佳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膝关节炎 齐刺法 雷火灸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IL-12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麦粒灸扶正祛邪的临床疗效,探索麦粒灸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中医科及肿瘤科的气血两虚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70例抽签法随机分为基础化疗(A)及基础化疗加麦粒灸(B),每组30例。两均行基础化疗,麦粒灸患者还要接受在双侧足三里穴上施以麦粒灸,每天1次,每次7壮,治疗持续20天。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运用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中IL-12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化疗后气血两虚型恶性肿瘤患者IL-12的表达较化疗前明显降低,麦粒灸辅助治疗两疗程后,B化疗患者的IL-12表达水平稍有提高,差异统计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能增强气血两虚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IL-12的表达,促进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实现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效应。

  • 标签: 麦粒灸疗法 恶性肿瘤 化疗 IL-12
  • 简介:目的:观察通督益肾健脾按摩结合音乐疗法对改善痉挛型小儿脑瘫痪踝关节活动度及下肢肌肉痉挛的作用。方法:对28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通督循点穴按摩、健脾益气按摩、捏脊疗法、节段按摩、足底按摩、促肌力恢复按摩及关节活动度按摩7种方法治疗,按摩在背景音乐下进行,选佛经音乐和中医五行音乐(心、肝、肾音乐)。每日1~2次,30天为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股内收肌角和足背屈角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30天后显效106例(占37.1%),有效172例(占60.1%),无效8例(占2.8%)。治疗前后足背屈角分别为(105.64±12.66)°与(76.58±9.89)°,治疗前后股内收肌角为(119.89±25.47)°与(158.99±18.66)°,治疗前后CSS评分分别为(12.39±2.56)与(7.069±2.97),统计处理,均P〈0.01。结论:通督益肾健脾按摩结合音乐疗法治疗脑瘫,对脑瘫患儿坐、跪、站、行大运动功能恢复有极积治疗作用。

  • 标签: 脑性瘫痪 通督益肾 关节活动度 音乐疗法 综合痉挛评定
  • 简介:目的:探讨针刺拔罐发泡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随机分为针刺拔罐发泡疗法(A)和针刺拔罐不发泡(B),两均为1日1次,10天为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其总有效率。结果:针刺拔罐发泡疗法与针刺拔罐不发泡法的愈显率差异统计意义[81.82%(45/55)vs18.18%(10/55),P〈0.01],针刺拔罐发泡疗法与针刺拔罐不发泡法的总有效率差异统计意义[96.36%(53/55)vs69.09%(38/55),P〈0.05]。结论:针刺拔罐发泡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拔罐不发泡。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针刺法 拔罐法 发泡法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腧穴配伍对颈型颈椎病患者体表肌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腧穴配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规律。方法: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先后进行3种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A(远部取穴:昆仑、后溪);B(近部取穴:风池、天柱);C(远近取穴:昆仑、后溪、风池、天柱),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患侧斜方肌体表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平均振幅值,测量肌电积分(integratedelectromyography,IEMG)及肌电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均值,计算肌电振幅变化率,内比较不同腧穴配伍针刺前后对体表肌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间比较各组针刺后差异。结果:内针刺前后比较,A、B、C的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间针刺后比较,A、B、C针刺后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差异统计意义(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A、B、C差异统计意义P〉0.05)。结论: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治疗均能够提高IEMG、RMS,降低肌电平均振幅值和肌电振幅变化率,增强颈椎稳定性和肌纤维的主动收缩能力,改善颈部前屈的耐疲劳;而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与取穴的远近、取穴数目的多少无关。

  • 标签: 腧穴配伍 颈型颈椎病 体表肌电
  • 简介:目的:探讨经筋排刺法结合皮肤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88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计算机随机法以1:1比例随机分为2:经筋排刺法结合皮肤针疗法(A,244例)和西药(B,244例)。在必要康复治疗的基础上,A给予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取穴以五腧穴等特定穴位为主,其中手三阳给予经筋排刺法,手三阴采用七星针叩刺;B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采用脑复康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2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改良Asworth量表、Fud—Meyer上肢运动评分量表观察两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结果:Asworth评分方面,A效果明显优于B(3.04±1.29vs3.88±1.54,P〈0.05);Fugl-Meyer评分万面,A效果亦明显优于B(48.67±15.64vs42.96±14.72,P〈0.05);A上肢关节运动状况缓解程度方面,眉关节内收缓解程度(90.5%)、前臂旋前缓解程度(70.7%)、肘关节屈曲缓解程度(73.1%)、腕关节屈曲缓解程度(80.9%)、手指屈曲缓解程度(88.1%)均优于B(70.0%,60.O%,61.9%,57.4%,63.2%,均P〈0.05)。结论:经筋排刺法结合皮肤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经筋排刺法 皮肤针疗法 痉挛状态 上肢 中风后遗症 多中心随机对照
  • 简介: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方法:脑梗死恢复期患者234例,以SAS编码,随机分配到醒脑开窍针刺和常规针刺(简称醒脑和常规)。醒脑116例,接受醒脑开窍针剌(每日1次,共4周)和西医常规治疗;常规118例,接受常规针刺和西医常规治疗。随访6个月。主要指标:随访期末生存、治疗和复发情况。次要指标:随访期末神经功能评估,针刺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6个月随访时醒脑病死率(0.86%)、继续治疗率(36.21%)与常规(1.69%、36.44%)差异统计意义(X^2=0.29,P=0.59;X^2=0.32,P=0.57),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神经功能方面醒脑优于常规P〈0.01);两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是安全的,其远期疗效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 标签: 脑梗塞 针刺疗法 醒脑开窍 随机对照试验 治疗结果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对促排卵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子宫内膜容受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皮下脱氢表雄酮(DHEA)的麻油溶液制作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模型,对照(Con)同期皮下注射麻油。PCO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M)、克罗米芬(C)、克罗米芬+针刺(C+A),其中M不做任何处理,其他各组均于80日龄起进行干预5天。治疗结束后,各组部分大鼠断头处死,留取血清、子宫和子宫内膜标本。各组另部分大鼠与雄鼠交配,于妊娠第8天处死,观察大鼠胚泡着床情况。结果:与C相比,C+A大鼠血清E2水平较高,子宫内膜发育更好,子宫内膜容受的标志分子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也更接近对照P〈0.01),着床率和平均着床胚泡数也显著增加(P〈0.01)。结论:针刺能显著改善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导致的子宫内膜容受不良状态,促进胚泡着床,可能通过调节血清E2水平、子宫内膜容受的标志分子蛋白及mRNA表达而实现。

  • 标签: 针刺 多囊卵巢综合征 克罗米芬 子宫内膜容受性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消化系统相关的下合穴对溃疡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结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大肠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模型、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及阳陵泉,每组10只,雌雄各半。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建立溃疡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10d,取材,肉眼观察大鼠结肠溃疡及炎性反应并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含量及结肠中TNF-α、HMGB1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比较:其他各组大鼠结肠溃疡及炎性反应评分、血清IL-1β含量、结肠TNF-α(除上巨虚外)和HMGB1含量均较高(P〈0.05,P〈0.01);2与模型比较:足三里、上巨虚溃疡评分明显偏低(P〈0.05,P〈0.01);全部4个治疗的IL-1β、TNF-α、HMGB1含量均明显偏低(P〈0.01);3与上巨虚比较:其他3个治疗IL-1β、TNF-α、HMGB1含量均明显偏高(P〈0.05,P〈0.01),且下巨虚、阳陵泉的溃疡评分也明显偏高(P〈0.05)。结论:1电针"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和"阳陵泉"均可降低结肠溃疡评分,且降低血清IL-1β含量及结肠TNF-α、HMGB1的含量,有效阻抑UC所致的结肠炎性反应;2四穴治疗溃疡结肠炎的效应趋势为:"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且"上巨虚"相对而言效应最佳,存在相对特异性。

  • 标签: 电针 下合穴 UC模型大鼠 白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高迁移率族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颞三针为主及口服西药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差异,探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更佳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轻至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和药物,每组30例。综合治疗电针颞三针为主并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药物仅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4周后比较两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独立评定(FIM)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定结果。结果:两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1),而综合治疗(74.97±9.52)比药物(66.70±9.23)改善更明显(P〈0.01)。两患者治疗前后的WHOQOL-BREF各指标得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P〈0.01),而综合治疗比药物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电针颞三针为主配合口服氟西汀胶囊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症 针灸疗法 电针 颞三针 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