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物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采用针刺结合药物敷贴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单独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d。治疗前后采用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和87.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5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8%(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针刺治疗相比,针刺结合药物敷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更好,可更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人群DNA氧化损伤的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健康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尿样DNA中8-OHdG的含量。结果尿样DNA中的8-OHdG水平显示,高于半年病程2型糖尿病病例和2型糖尿病伴肾病病例分别为(2237±562)ng/mgGr和(2380±758)ng/mgGr,明显高于健康人的(1574±610)ng/mgGr(P<005)。结论高于半年病程2型糖尿病病例和2型糖尿病伴肾病病例的DNA氧化损伤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对于预防和监测2型糖尿病病人,测定尿样中8-OHdG含量是一个简单、准确的方法。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并发症及生活质量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分布情况,根据中医证型分为肝肾阴虚、湿热聚毒、肝郁脾虚、脾虚湿困、气滞血瘀5组,比较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差异,并分别根据肝外转移、上消化道出血、门脉癌栓的有无,不同的腹腔积液量及不同的卡氏评分(KPS)分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原发性肝癌以肝郁脾虚组最为多见(31.31%),其次是湿热聚毒组(25.25%)及气滞血瘀组(18.18%)。各中医证型组间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以脾虚湿困组升高最多,其次是湿热聚毒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APTT以湿热聚毒组升高最多,其次是脾虚湿困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肝外转移组的PTR,INR较无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上消化道出血组PT,TT,PTR,INR较无出血组明显升高(P〈0.05)。门脉癌栓组与无门脉癌栓组之间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腹腔积液组PT,APTT,PTR,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PT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中量积液组APTT,PT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少量积液组、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IN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KPS评分组PT,APTT,FIB,PTR,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0分组PT,APTT,PTR,INR升高最多,FIB减少最多。结论肝郁脾虚证为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证型;脾虚湿困证与湿热聚毒证凝血功能较差,肝郁脾虚证凝血功能较好;出现肝外转移、上消化道
简介: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期治疗肺脾气虚型鼻鼽100例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治疗的100例肺脾气虚型鼻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根据中医理论对肺脾气虚型鼻鼽分期论治,初期选用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加减,中期选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后期选用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比较两组患者2周、6周治疗效果、主症、体征及兼症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治疗有效率为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周后治疗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6周后鼻痒、喷嚏、流涕、鼻塞、体征、总分等各项症状、体征及总体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6周后怕冷、咳嗽、纳呆、便溏、乏力、总分等兼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期治疗肺脾气虚型鼻鼽效果显著,体现了中医标本缓急治则理论在临床的良好应用,效果持久稳定,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