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低出生体重儿状况,为制定正确的干预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年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低出生体重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出生体重儿93例,发生率为5.36%,其中发生新生儿室息12例,新生儿死亡5例。结论?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高危因素是早产、胎膜早破、脐带和胎盘因素、低龄产和多胎多产者。加强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科接生技术和出生后监护,可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不良结局。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使肥胖人口比例增加,这样同样影响妊娠妇女在孕前及孕期体重的变化,进一步造成胎儿体重较大,巨大儿发生比例增加,难产手术产增加。所以有必要了解造成胎儿体重增加的原因,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能够对即将出生的胎儿进行营养评估,指导孕妇生出健康婴儿,本文对影响胎儿体重因素及营养因素的评估方法进行综述,得出结论孕妇如果孕前肥胖或者孕期体重增长过快,是胎儿巨大的危险因素,由于孕妇体重增加过大还是孕妇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同样也是胎儿体重过大的危险因素。所以在对孕妇进行营养评估,在适当的时机对孕妇进行营养干预,在孕期做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与劳动。防止孕期体重过渡增长。在妊娠中期对所有的妇女都进行糖耐量筛查,早发现问题早予以指导。加强围产期保健可以减少难产及剖宫产的发生。
简介:目的利用临床常规指标建立胎儿体重预测模型。方法选取长垣县人民医院893例临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孕妇腹围、宫高,分娩前1周内B超测量胎儿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股骨长度(FL),分娩后0.5h内称重新生儿体重,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①新生儿体重与孕期增重(R=0.534)、宫高(R=0.589)、孕妇腹围(0.413)、胎儿BPD(R=0.459)、AC(R=0.643)和FL(R=0.602)呈正相关(p〈0.(11)。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新生儿体重预测多指标模型:新生儿体重(g)=61.94PL+41.832孕期增重+48.589胎儿AC+43.435宫高-5124.661。③独立变量线性回归得单一指标的新生儿体重预测模型:胎儿FL法:新生儿体重(g)=164.667FL(mm)-8828.406。孕期增重法:新生儿体重(g)=101.839孕期增重(kg)+1555.537。胎儿Ac法:新生儿体重(g)=168.825AC(cIn)-2457.808。宫高法:新生儿体重(g)=169.402宫高(cm)-2605.743。,④多指标法预测体重与新生儿实际体重的相关系数(R=0.865)大于胎儿FL法(R=0.829)、孕期增重法(0.731)、胎儿Ac法(R=0.812)和宫高法(R=0.746),多指标法预测体重的平均绝对误差(241.32g)和相对误差(7.52%)小于胎儿FL法(259.34g,8.25%)、孕期增重法(262.32g,8.39%)、胎儿Ac法(254.96g,8.07%)和宫高法(271.58g,8.62%)。结论以孕期增重、宫高、胎儿Ac、FL综合指标建立的模型较单一指标更能准确预测新生儿体重。
简介:摘要总结了24例出生低体重儿的护理。对低体重儿采取放入暖箱保暖的措施,辅以合理的喂养;严密的观察病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预防颅内出血和预防感染相结合。在精心的护理和合理的措施下,出生低体重儿均能改变其不成熟的弱点,体格及智力迅速发育,增长相对加快。
简介:摘要目的孕妇肥胖对新生儿体重及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孕妇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产妇823例,其中早孕期肥胖即体重指数BMI≥24有18例,分娩时体重指数BMI≥27有126例,观察产妇的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早孕期肥胖孕妇的总产程时间,产程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巨大儿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分娩时肥胖产妇的总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前助产率,巨大儿和新生儿窒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期肥胖导致宫口扩张缓慢,巨大儿,产程异常,剖宫产率增加。
简介:(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430000)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研究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因素。结果出生体重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孕前体检次数、孕前健康教育、孕前BMI、孕期增重的人群中存在差异(P﹤0.05);低出生体重组与正常出生体重组比较,结果显示接受孕前教育(OR=0.80,95%CI0.59-0.94),孕前BMI指数~24组(OR=0.74,95%CI0.49-0.86)为保护性的因素。巨大儿组与正常组比较,结果显示孕期增重﹥20(OR=1.30,95%CI1.11-1.68)为巨大儿的危险因素。结论为降低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需要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