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护性护理用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当中抽选出40例列为观察对象,以护理形式的不同之处分成常规组以及研究组,每组的样本容量均等分为20例。常规组获得常规护理形式,研究组获得保护性护理形式。就两组不同时间段的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出现率予以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不同时间段的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出现率同常规组比较后,要优于常规组且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提供保护性护理形式,可为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并发症风险的降低给予一定助力,故可积极提倡并实施此护理形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护理要点。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作为对象,依据护理方法差异分对照组、针对组两组,各有60例。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针对组进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透析知识认知、护理满意情况、生存质量。结果针对组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组透析知识认知、护理满意情况、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减少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与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过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透析过程中血肿血栓、瘘管疼痛、感染、堵塞等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6.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了解尿毒症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的真实心理体验,以期为尿毒症患者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3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肾科病房收治的10例行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现场录音,借助NVivo8.0统计软件,根据Colaizzi的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尿毒症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的心理体验可归纳为2个类属6个主题,即手术前准备不足、对手术过程陌生且恐惧、不确定手术效果、术后应对无所适从及采取祈祷和坦然面对的应对方式。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行动静脉内瘘尿毒症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采取干预措施,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手术,以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胺碘酮治疗时使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收集心房颤动患者共86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42例对照组和44例观察组,患者均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平均复律时间、用药1小时后的心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复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用药1小时后的心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胺碘酮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综合护理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症状,且用药安全,有助于保证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规律性血液透析1~10年的患者40例,观察每例患者连续四次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即刻渗血和穿刺后10min渗血情况。其中第一、三次不用止血带,作为实验组;第二、四次穿刺时用止血带,作为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结果实验组穿刺时即刻渗血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穿刺后10分钟渗血情况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可以用于规律性血液透析一年以上血管条件好的患者,其能够减少穿刺时即刻渗血和穿刺后渗血的发生率,不影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中选择40例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组采用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对照组则采取腕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各20例,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对比两组内瘘成熟时间,提示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内瘘血流量更高(P<0.05),并发症发生几率则提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当中应用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总结1例胸椎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提出早期发现,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及相关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患者疾病发展,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