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对商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1004号王墓出土的7件青铜胄进行了热电离质谱(TIMS)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成分分析,数据显示铜胄的合金类型可分为两类——锡青铜和铅锡青铜,且其二者的铅同位素比值均处于高放射性成因铅范围。此研究结果为探索金属矿料的产地来源及此著名王墓的年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 标签: 殷墟 王陵 青铜胄 铜合金 铅同位素
  • 简介:<正>莫高窟现在存洞492个,在位置分布上,各时代洞窟有相对集中的明显趋势。最早的一组北凉窟(第268窟、272、275窟)聚集在崖面中段,踞现今地表约十几米。(据考古材料证明,时代越早的,居地面越低。)这组窟视野开阔,阳光充足,是崖面的“黄金区域。”以后的北魏、西魏窟基本上是紧挨这组窟向南、北横向发展。北周、隋、唐时代也大至按此规律开凿洞窟。五代以后的洞窟主要集中于崖面下层及南、北两头。此外,由于崖面有限,有部分窟是“见缝插针”。因此,各时代洞窟交错分布,按时代编号检索不便,所以,各种编号皆按现存各窟分布位置,南北、上下方向为序编号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伯希和 敦煌文物 崖面 敦煌石窟 千佛洞
  • 简介:《新疆钱币》2003年第3期刊登了杨捷先生发现的一枚无编号纸分币,引起人民币收藏爱好者的重视。根据封三中附图分析研究,似乎是在流通中,偶然浸泡在浓度很高的化学药水中形成的。其理由有以下几点:1、从附图中币变成黄色的纹路及品相与颜色的关系,看出

  • 标签: 无编号纸币 化学药外 纹饰 私人收藏
  • 简介:2002年,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香港发掘西贡沙下遗址,发掘面积达700平方米。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和宋元代的遗存。遗迹中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有房址、灰坑等,青铜时代有房址、灰坑、石器制造场、灰沟等,宋元代有灰坑。遗物中有不同时代的石器、陶器、硬陶器、瓷器、釉陶器等。

  • 标签: 考古发掘 陶器 新石器时代 遗址 青铜时代 文物考古
  • 简介: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分南响堂、北响堂两处,相距15公里,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北朝晚期(东魏、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在石窟演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环节作用。国内外学者自2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迄今出版、发表论述甚多,然而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号,许多学者在研究论述当中或引用当地俗称(如大佛洞、刻经洞、中堂、南堂等),或以南向北或以北向南依次称为1号窟、2号窟、……无意间给研究带来许多不便。

  • 标签: 石窟 东魏 佛教造像 北齐 学者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莫高窟各家编号对照表经历数次编制和不断修订,但是错误对照关系仍不断出现。笔者认为原因在于诸家原始石窟编号文献记录本身就存在问题。修订各家编号对照表不仅仅是编制出一个“莫高窟各家编号对照表”,同时应该从文献校勘学的方法入手,对原始石窟编号文献中的讹误进行校勘论证,最终椎论出编号对照的正确结论。同时对莫高窟原始编号文献的意义从石窟艺术史方面进行了略述,认为莫高窟文献除编号自身意义外,其中所反映的先贤诸家从宏观视角研究石窟艺术的资料以及学术观点,其价值和意义今天仍在启迪着石窟艺术史的研究者们。

  • 标签: 石窟编号 编号对照表 图像学 隐性图式 显性图式 编号对照校勘
  • 简介: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他是北宋中叶颇负盛名的理学大师邵雍之子。生于仁宗至和三年(1065),他闻见博治,尤其熟悉当世之务。宋元祐占五年(1090),邵伯温因河南尹与部使者推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任潞州长子县尉。元祐九年,章悼为相,欲引用邵伯温,伯温因反对新法,不愿为官,义不至京师,可见其节很高。

  • 标签: 邵伯温 北宋 文学评论 诗歌
  • 简介:空气中的S0-2气体对丝织品文物有一定的危害作用。课题分别试验了各种丝织品试样在50μmol/mol的SO2气体下不同时间的影响变化。通过色差分析,红外分析,氨基酸分析及XRD分析对丝织品进行表征,得到了40℃下50天的干热老化丝织品试样在50μmol/mol的S0-2气体下,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其色差变化最大。经S02气体处理的丝织品试样的氨基酸成分发生改变,结晶度也变大,老化程度加大。本研究结果可为保存和保护丝织品文物提供依据。

  • 标签: 丝织品 SO2气体 老化
  • 简介:一篇早年考证大康通宝银钱的文章近日笔者在大连小摊购得一册伪满《国立中央博物馆时报》第16号,刊首载罗福颐《辽大康通宝银泉考》一篇。作者介绍了伪满康德八年(1941)兴安西省(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瓦林漫汗辽帝陵发现的三枚同范大康通宝大银钱,并将重量、大小...

  • 标签: 内蒙古 巴林左旗 金融研究 博物馆 康德 月望
  • 简介:王国维先生倡导以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材料相印证,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已成为上古中国研究之圭臬。近年来,简牍文献的整理与发表,为早期儒家经典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或能校订旧说,或能补缺去伪,有价值的成果颇多,蔚为大观。最近,武汉大学徐少华先生的新作《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下文简称《探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版)出版,收录了他十余年间关于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成果,文章尔雅,颇能比异析疑,

  • 标签: 儒家学说 简帛 简牍文献 民之父母 传世文献 郭店楚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