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有关云南清代的民族形象,当首推《皇清职贡图》、《广舆胜览》,但是只能是蜻蜓点水,挂一漏万。其实,清代民族风俗画集大成者,应该是李诂绘制的《滇南夷情汇集图册》。李诂,字仰亭,昆明人,生活于嘉庆、道光年间,职业画家,擅花鸟、人物,尤以工笔青绿山水画见长。...
简介:云南西山龙门天子庙遗址是发掘于滇池西岸的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遗存。这批动物骨骼遗存总数五千余件,包括哺乳动物类、鱼类、鸟类、软体动物类骨骼,并可细分为二十余个种属。本文将利用天子庙遗址中所出土的动物骨骼,通过对动物个体及种群的统计和分析,以推测当时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对遗存中动物骨骼的研究,可以对复原这一区域古代居民的生活图案提供重要资料.
简介:<正>广允缅寺又称学堂缅寺(缅寺即佛寺),位于云南省沧源县城内。建于清道光初年,现仅存大殿及二门。大殿为三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与一亭阁的复合结构。殿内外墙上绘有壁画,壁画多为墨勾轮廓,再填色,风格和技巧与内地明清作品相似。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它反映了一定的风情民俗。建筑风格独特新颖,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傣族和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实证。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为研究滇西特别是古哀牢地区的古代铜器制作技术,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实验方法,对滇西云龙县坡头村出土的11件铜斧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云龙铜斧材质以Cu-Sn二元合金为主,另有Cu-SnAs三元合金。普遍存在硫化物夹杂,铸造与锻造两种制作技术并存,以锻造为主。11件样品中均进行过冷加工。本研究对认识古哀牢地区铜器制作技术与该地区青铜文化有一定的价值。
简介:云南省巧家县小东门墓地发现了石棺葬与土坑墓,考古人员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有石器、陶器等文物。为研究早期石棺葬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简介:为了进一步扩大与全国文博界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弘扬云南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云南民族博物馆于2003年“5·1”节前夕,在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彩云之南——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展》,将云南24个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通过实物、图片和文字,进行科学系统展示。
简介: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及盐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位于盐津县普洱渡镇夷都山怀疑为乌蒙王府的石马埂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发掘的同时,为了全面了解夷都山区域的文物分布情况,建立起各文物点时间和空间二维框架,我们对夷都山以及附近区域进行了全面踏查。通过这次工作,并结合前人的成果,发现夷都山及周边区域分布了众多宋以后的文物遗迹,其中以大量的石室墓(不包括有碑刻纪年的清墓)为主,另有一建筑基址和垒石遗迹(彩版一)。
简介:20世纪以来,博物馆的属性与理念、社会功能与责任感、使命与内涵以及展览建设的目标与运作一直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博物馆的对象也在不断拓展延伸,突破了单纯的对物的研究和展示。…随着博物馆社会角色的转变,博物馆的职责已扩大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说,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将在简要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联系的基础上,以云南省的实践为例,着重探讨博物馆在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中的对策,以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简介:盐津豆沙关的"僰人悬棺",科学上应正名为"崖洞式崖葬"。它与川南珙县麻塘坝及贵州的同类遗存最为接近,故其年代也应相近,即相当于明代中期以前,早不过宋代。
简介:在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银锭中有八枚银锭值得关注。这八枚银锭均是1957年在北京右安门外明代墓葬内出土,墓主为成化年间贵戚万贵及其妻王氏。考古发掘报告记载:该墓棺内随葬有金、银、玉、瓷等器物,在棺内一端放置着银壶、银洗盘、银脸盆及银锭八枚。
简介:200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暨云南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维修研讨班开幕式在云南剑川县沙溪镇举行。出席仪式的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迪努·本巴鲁教授,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龙炳颐等。
云南民族的生动画卷──《滇南夷情汇集》试析
云南西山天子庙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研究
云南广允缅寺壁画的揭取和修复技术
云南云龙坡头出土铜斧的科学分析
云南省巧家县小东门墓地清理简报
《彩云之南——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展》落展西安
云南盐津夷都山及周边区域文物考古调查报告
关于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云南实践为例
云南盐津“僰人悬棺”考察记——兼辨川滇间“僰人悬棺”的族属
首都博物馆藏明代永宣时期银锭研究——兼论明初云南银矿的开采与管理
云南剑川沙溪复兴工程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