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同治末年日兵侵台的"牡丹社"事件对清廷震动极大。事后进行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在加强海防建设方面达成了共识,治台政策也由原来的消极转向积极。光绪元年规定福建巡抚"冬春驻台,秋夏驻省,两地兼顾"。丁日昌是实行此一规定之后的首任福建巡抚,在其两年多的闽抚任上,对台湾的海防建设和经济开发做出全面的规划,提出兴办铁路、矿务,设立电报线等主张;继续开山抚"番",移民实边,开垦台湾后山;大力整顿吏治营务,裁革陋规,豁除杂饷,纾解民困,取得令人瞩目的政绩。闽抚"冬春驻台"的目的是要加强海防建设,但由于此一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清廷未能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故闽抚驻台未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这一规定也于光绪四年六月取消,恢复了由督、抚隔年轮赴台湾巡查的旧制。在强邻日本正磨刀霍霍,全力扩军备战之时,清政府却仍然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中国失去了在近代历史上最后一次振作自强的机会。
简介:东西方的哲学存在深重的、似乎不可克服的不对称。长期以来,儒家哲学被视为一个从西方宗教意义衍生的传统,我们可以很顺畅地在西方框架内对它进行理论化和概念化。而不必担心会有什么代价。对中国进行概念化与理论化,不仅仅是西方哲学家职业偏见,也是中国自己的问题。汤一介先生对哲学学科有着全球性和多元性的理解,对汤先生来说,哲学家的责任,是要用我们的文化资源,为更美好的世界创造新思想,生产所需的社会学识。在汤一介对中国哲学的解读中,人类道德和自然和谐——真、善、美——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汤一介的出发点和他采用的中国哲学中具有最广泛和最根本意义的特定范畴即是“天人合一”。汤先生将“天人合一”作为“真”或者也许可以说“真正的生存”意味着什么的终极来源的道德律令。随着汤先生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而出现在西方的书架上,新一代的年轻哲学家也将分享到这一学识与贡献。
简介:咸丰年间的战乱是徽州历史上最大的动乱。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祠堂、祖坟和族谱遭受破坏,宗族记忆被打断,祭祀仪式难以为继。短时段的事件对宗族记忆的冲击,反倒使隐没在长时段日常宗族生活中的记忆系统显现出来。本文以徽州绩溪宅坦村胡氏为样本,考察胡氏在咸丰战乱后,是如何重建宗族记忆的?揭示徽州宗族记忆系统由文本与仪式两个子系统所组成,这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制约,构成为一个完整、复杂的记忆系统。这是徽州社会得以保持“千丁之族,未尝散处”的内在机制。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因为它与地方社会秩序重建是一致的。传统中国社会特有的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交织而成的完善的记忆系统是中华文明历经劫难而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