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中可见的中国视界,是在西方主体建构之中最显著的他者世界。异国凝视之下所显现的渴慕与欲求都在中国风艺术作品中挥发,其在洛可可艺术沃土中培植出的极致表现,影响了以后西方装饰艺术的动向。在面对中国风作品时可直接感受到的是一个异质的、混杂的观看经验,看似中国却又不是中国,看似西方但又指涉中国,唯一可准确辨析的是作品中浓厚的异国风情表达,是来自西方凝视异国的审美趣味。

  • 标签: 洛可可 视觉图像 异国凝视 审美特征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戏曲改革政策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方针的指导下,昆曲的生命随着中国戏曲的改革初步复苏。由于昆曲自身的力量还很弱小,其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关注,而且昆曲没有在有限的几次地方戏曲汇演中公开展示,也没有积极响应戏曲改革政策而进行戏曲思想内涵方面的改革,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直到1956年4月,在昆曲艺人尤其是政府力量的推动下,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以"丰富

  • 标签: 昆曲艺术 《十五贯》 戏曲改革 地方戏曲 国风昆苏剧团 双熊梦
  • 简介:17至18世纪的欧洲人物瓷塑,受到大量中国外销艺术品及书籍、绘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中国风格”,本文对“中国风格”的来源及概念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分析了欧州“中国风格”人物瓷塑隐含的戏剧性与人性化特征。这种流行的风格为我们如今的外销瓷器的设计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即当我们设计外销产品时,资讯的了解反倒是其次,而想像力的发挥却是弥足珍贵的。

  • 标签: 中国风格 人物瓷塑 戏剧性 人性化
  • 简介:上海戏剧学院一九八○级毕业公演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是北京刘树纲同志新作。这个很长的剧名与作者想写成一个“报告剧”的意图有关,但上海戏剧学院演出处理显然偏重心理分析,着力于发掘人物行为的动机及产生某种动机的思想感情契机,并不强调行为本身的纪实报告,从而使演出具有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剧的格调。导演魏淑娴同志倾注全力于剧中人物心灵的剖析,追求角色情感、

  • 标签: 离婚案 魏淑娴 上海戏剧学院 社会问题剧 人物行为 剧中人物
  • 简介:福建省戏剧创作在这三十几年来取得过十分出色的成绩,以武夷剧社为代表的福建剧作家群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凭借着历史剧创作的成果开创了新时期的“闽派戏剧”,同时他们中亦有相当一部分的剧作家一直立足于自己所熟悉的剧种和戏曲写出一批承前启后、不可替代的作品,为梨园增添了一批形神独具、熠熠动人的形象.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福建戏剧创作的力量在这十五年来渐趋式微,中年剧作家匮乏,剧本创作近年来才又渐生新力军.《福建艺术》作为福建省内唯一一份有发表剧本作品的正式刊物,以每年发表6-10个剧本的分量关注着省内最主要的剧本创作,几乎是省内原创剧本的阵地与风标,同时,它作为一份由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刊物,它对剧本的选择与取舍在一定程度上又代表体现了省内艺术研究学者群体的评判与标示.故而,在新世纪至此即将十五年之际,重审《福建艺术》这些年来的剧本创作发表情况,期以其作为一个具体而微的例证,关注正处于文化与戏剧思维转型期的地方戏剧乃至于全国戏剧.

  • 标签: 《福建艺术》 戏剧创作 文学融合 剧种 式微 剧本创作
  • 简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实效可用居民文化消费来衡量。“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和人均数值均增长8成以上,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和总消费比重也有较大增长,标志着中国已进入文化消费加速上升期。但“十一五”头两年间,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和人均数值增幅、文化消费占收入和总消费比重均持续下降,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呈现负增长,城乡之间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的差距迅速扩大。至“十一五”末年,居民文化消费增长不容乐观。

  • 标签: 文化产业 居民文化消费 文化民生效应 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