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天津音乐学院建校五十五周年校庆之际,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2013年11月1日,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做客“天籁讲坛”,并以“上海音乐学院的办学传统”为题,与徐昌俊院长和台下听众分享、交流了在尊重教育和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办好高水平音乐学院的具体举措。以下为此次访谈的实录整理。
简介:"阿根廷是一个超乎常理的国家,你可以变换总统、部长、大使,但是你不能变换的是探戈舞曲。我们的确改变了探戈舞曲,而且还好至今我们还活着,这很最要!我突破了探戈,我的探戈才是今天的探戈。我的音乐的确是室内乐,但那是从探戈演示岀来的大众音乐。"——阿斯托尔·皮亚佐拉
简介: 舞台上,一个名叫GenesisP.Orridge的男子赤裸着全身,将伴有血、尿、牛奶和威士忌的一瓶特制"饮料"一饮而进,随后又顺势把一根10寸长的钉子用力吞咽了下去,没过一会儿,他便为自己招致了一场轮番的剧烈呕吐.……
简介: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主义批评渗透到音乐史写作中,它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研究模式,打开了从“性别”认识音乐历史的大门,也顺应了新音乐学偏重批评性史学的潮流。姚亚平教授《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一书于2015年6月出版,是国内音乐学界第一部关于性别批评的原创性史学论著。然而,它不能完全置于性别批评的研究模式中予以审视,更确切地说,是从“性别”角度对十九世纪音乐观念的解读,这种以新视角介入传统史学、走进新音乐学而又坚持原有学术路径的实践对学界具有启发意义。
简介:本文对萨莉亚霍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进行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萨莉亚霍钢琴作品的关注,加深对萨莉亚霍和她的钢琴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衷心期望对于当代乐曲的教学和演奏实践起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并推动当代作曲家作品的传播。
简介: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AlexanderNikolaievichSkryabin)在学习、继承古典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以其娴熟的浪漫派创作技术,以一个革新者的大手笔大胆地打破规范,开辟了20世纪之初的现代作曲领域的新天地,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光彩夺目的音乐作品,同时他的创作结晶有许多到现在还仍旧是现代音乐人没有猜透的谜。
简介:<正>一苏联汉学家王希礼的中国文化研究鲍里斯·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里耶夫(БорИсAпексаНДроВИУВасИЛьеВ,1899-1937),汉名王希礼,他出生于彼得堡一个普通公务员家庭,1922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系,自1918年为俄罗斯汉学权威阿列克谢耶夫教授(АЛексеВB.M.,1881-1951,汉名阿翰
简介:人们把“歌剧”称之为意大利音乐的代名词,把“芭蕾舞”称之为俄罗斯音乐的代名词,把“京剧”称之为中国音乐的代名词,那么阿根廷音乐的代名词毫无疑问是“探戈”。
简介:《以迪亚贝利圆舞曲为主题的三十三首变奏》(作品120),通称《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DiabelliVariations),是贝多芬根据奥地利出版商、编辑和作曲家安东·迪亚贝利创作的一首圆舞曲所作的钢琴独奏变奏曲,创作于1819至1823年。该作品充分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艺和晚期艺术风格,常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相提并论,
简介:梅里亚姆为民族音乐学所作界定,由人类学思潮所引起,按照人类学要求作定义,行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出自人类学,工作流程属于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框架,学科方法来源于人类学,研究目的本是人类学的泛目的。从梅里亚姆起,民族音乐学就已经被明确纳入人类学,成为一个将无数人类普遍现象中的音乐现象作为切入对象的人类学的分支研究了。
简介:流传至今的中世纪圣徒纪传日课(historia)多达数百部。这些作品具有音乐方面的极大价值,因为它们是中世纪新圣咏创作的范例。本文通过比较两例纪传日课(分别为9世纪无名氏为普瓦提埃的圣希拉里以及15世纪杜费为圣母玛丽亚创作的纪念日课)来说明单声圣咏音乐创作的发展。这类音乐创作渗透着记谱法与音乐理论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比起时间上更早的圣希拉里纪传日课,杜费的音乐更有效地解决了用诗篇歌调吟唱圣咏的老问题,但也比前者更多地反映了不同的创作自由和限制。
简介:每一位钢琴家对如何运用现代钢琴演奏早期键盘乐作品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C.P.E.巴赫《为行家和爱好者而作》中的18首奏鸣曲在古典奏鸣曲结构演进的过程中具有典型性,通过对其进行演奏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早期键盘乐作品及其演奏特点,使我们认识到用现代钢琴演奏早期键盘乐作品的复杂性。演奏者亦可在此基础上思考现代钢琴的演奏手法,结合与声音相关的讨论,建立合理的演奏观念。
上海音乐学院的办学传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天籁讲坛”实录
“我的探戈才是今天的探戈”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的探戈一生
自毁的欲望下隐藏着一幅工业文明垮掉图工业噪音鼻祖Genesis P.Orridge&Throbbing Gristle
性别为“用” 观念为“体”——评姚亚平《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
极光、色彩、人文、演奏——以北欧女作曲家萨莉亚霍两首钢琴作品为例
在钢琴演奏中解读斯克里亚宾第七钢琴奏鸣曲(Op.64)的和声语言
苏联汉学家王希礼、文学家特列季亚科夫论中国戏曲与梅兰芳
从近现代手风琴作品《米蒂探戈》的演奏技法谈皮亚佐拉新探戈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这里有钢琴所能发出的每一种声音——解析贝多芬《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的多种演奏技巧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及研究局限”之二
普瓦提埃的圣希拉里日课与圣母玛丽亚纪念日课——中世纪早期与晚期圣咏的比较研究
用现代钢琴诠释早期键盘乐作品的几点思考——以C.P.E.巴赫《为行家和爱好者而作》(W.55-58)中18首奏鸣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