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重新解读李健吾先生的名剧《这不过是春天》,认为这部描写草命题材的剧作,事实上也是一个反映两性关系的悖论。革命话语形成这部戏的表层结构,而深层结构则是两性间的矛盾与紧张,这是剧作家在创作中无意留下的性别痕迹。
简介:书籍史家及文化史家认为,十八世纪的英国是近代意义上印刷文化日渐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历史时期。这引起了近代书写生产机制与文本文化的兴起。论文从关于“情感”这个在十八世纪非常关键的关于身体的美学观念出发,探讨在休谟的书写体系中,作为主体间性的情感如何契合了近代印刷文化逻辑,以及休谟在近代知识生产的意识下是如何发展自己文人职业生涯的。论文侧重于从物质性的讨论出发,探讨近代书写机制、剧场性个体感官和知觉情感史之间的关系。
简介:本文讨论了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有关文学经典的论述,认为他的理论代表了文学批评对待文学经典的立场,跟文化批评的文学经典理论相对立。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布鲁姆对美国经典的重新划分,并根据布鲁姆的经典理论,从身体书写的角度解析当代美国诗人斯奈德的诗歌入选美国经典的原因,以进一步说明布鲁姆经典理论的实用价值。
简介: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新闻主义或曰"非虚构小说"浪潮以及接踵而来的全球性的纪实小说热,倡导了小说创作"非虚构"即"纪实"的潮流.它对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场严重的挑战.纪实小说从其崛起到发展至今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艺术魅力.
简介:在这个男性占据优势的电影圈中,有一位成就卓越的女性,那就是许鞍华。她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和一贯的人文情怀讲述了一段段平静而又充满现实感的故事。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和女性形象的刻画,许鞍华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内涵,《女人,四十》作为许鞍华电影生涯的分水岭,以细腻的镜头刻画出一位在社会、家庭、两性关系中奋力挣扎生活的中年女性阿娥,展现了导演本身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强调。
简介: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表面上看是一部“时空旅行”小说,讲述主人公毕利·皮尔格利姆在过去、现在和541号大众星之间的旅行。但是,通过元小说和互文性叙事策略,作家实际上也同时解构了毕利的“时空旅行”,使之成为主人公精神错乱的表征。通过这种建构和解构主人公“时空旅行”的过程,作家试图表现创伤、反战和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等主题。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革命题材下的两性悖论——李健吾戏剧《这不过是春天》的深层结构
十八世纪英国印刷文化中的情感与书写的剧场性——休谟与近代文人的形成
文学批评、文化批评及文学的经典性——兼谈身体在斯奈德诗歌中的经典意义
纪实小说:国际性的文学现象--兼评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和中国的纪实小说
在社会、家庭、两性三重关系中挣扎的个体——许鞍华电影《女人,四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时空旅行”、解构“时空旅行”与创伤叙事的互文性建构——论库尔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
“我”之生成的时间动因与系统性误认——解析拉康的《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