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令同人担惊受怕等于使自己提心吊胆!”——君特·安德斯“吃早饭了!”高特沙克太太大声喊,“吃早饭——!”这是5月14日早晨8点半,是一个星期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空气柔和得如同香槟酒,天空蓝得犹如花园平台周围的丁香花。“吃——早——饭!”高特沙克太太拖长了声音在喊,“还吃不吃早饭哪,要不然我一个人吃了!”仍然是没有一个人答应。老外婆7点钟就起床了,她正坐在收音机前收听米迦勒教堂里的礼拜仪式。儿子安迪和女儿卡璐妮娜当然还在床上。她丈夫瓦尔特嘛……哦,对,他在外面花园里干什么哪!他一动不动地站在草坪上,像尊石碑似的。莉洛·高特沙克走到通往平台的门口喊他:“进来吧,瓦尔特!早

  • 标签: 瓦尔特 水器 君特 安迪 米迦勒 科勒
  • 简介:本文讨论奥斯维辛之后重要德语诗人保罗·策兰诗学的发生之源。策兰回应历史事件的主要方式,即是在作品中以被灾难标记并改变的语言与形象,去颠倒、阻断、撤销纳粹意识形态所宣扬的事态可直接表象性以及语言对事件在场的召唤之权能。本文并不阐释具体的策兰诗作,而仅仅保持为对策兰诗歌发生之基底的勾勒,尝试去理解后奥斯维辛艺术与诗如何突破纳粹对世界的过度表象,突破词与对象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走向先验统觉破裂之后的表象自身的间距。策兰对陌异者的期许,暗示总体化灾难之后的诗歌要求言说主体摒弃对灾难的自然态度,从话语法则的内在变更入手进行诗化创造。

  • 标签: 保罗·策兰 表象 灾难 奥斯维辛
  • 简介:通过"诗性功能"这一概念,俄罗斯形式论学派首次将"功能"这一方法论范畴从语言学成功地引入文学学。受其启发,布拉格学派的扬·穆卡若夫斯基提出了"审美功能"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将文学的功能研究从语言层拓展至审美层。比较"诗性功能"与"审美功能"这对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差别,这些差别归根结蒂根源于两派文学功能观的不同。

  • 标签: 诗性功能 审美功能 布拉格学派 扬·穆卡若夫斯基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国内外学者近年来针对道德沦丧和世风日下的社会语境,借鉴吸收伦理学思想,融合以往的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年聂珍钊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以来,国内的外国文学批评现在已是方兴未艾。本文主要从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学界对这一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特点与方法,以及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总体情况做出评述。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理论建构与发展 存在问题
  • 简介:我们为何惯于诉诸民族标签与地理坐标(如“爱尔兰最佳当代诗人之一”“一位美国五十年代的诗人”“1927年生于西班牙卡迪斯”等)来讨论诗人之作品?面对以地缘政治分析来把握当代诗歌的潮流,本文以此为基础,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讨作为艺术形式存在的诗歌与民族想象之间难以调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作者的讨论围绕75位以英语为母语的诗人对民族归属等问题所做出的回应展开。文中涉及的访谈均为本文作者及其同事以《解读伟大创作——以诗为例》为题,于2013—2015年间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资助下共同采集完成。以此为基础,本文还以当代主体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这一历史使命问题为着眼点,将访谈中的部分选段作了情境化处理,从而使整篇论文上升到前沿社会学研究所关注的层面(布鲁贝克、卡萨诺瓦和马莱舍维奇等学者均聚焦过这一问题)。正是诗歌语言本身的找寻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枚试金石,继而引发了作者“更从何处觅诗源?”的探问。

  • 标签: 诗歌 归属感 召唤 特质
  • 简介:在辽宁现代文学发生期,除了大量小说、诗歌涌现之外,文学批评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很多评论家写作之余针对当时的文学现象、创作心得,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的新旧交锋等等展开讨论与批评,不乏一些有真知灼见的评论文章。其中以穆儒丐发表得最多,很多已经涉及到文学理论的高度。作为编辑和作家,他的批评见地深入浅出,对读者和作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现代 发生期 文学批评 穆儒丐
  • 简介:中国传统文艺理论"道"之喻引申意义表现了动画运动规律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系,二者互相联系、影响,同样重要。动画《三个和尚》运动规律赋予影片艺术表现力,运动规律的实践意义在于娱乐观众、丰富动画艺术表现、提升表演叙事等。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对于古代中国文艺思想转化为今天的动漫艺术实践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动作 “道”和“器” 运动规律 动作设计
  • 简介:9·11后产生新的社会形态与个人及文化想象的互动,为9·11小说的创伤叙事文本注入了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9·11小说创伤叙事对9·11事件作为跨国的“疾病的隐喻”给予了充分再现,是对美国集体创伤及集体记忆的构建,同时9·11小说自身就是具有治愈功能的叙事,通过文本叙事伦理自身所具有的治愈功能实现.此外,9·11小说还再现了政治事件对个人空间的介入及其影响,在构建文化创伤的过程中,9·11小说家既无意识地迎合了美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也对美国政治进行了反思.

  • 标签: 11小说 创伤叙事 治愈 政治指向
  • 简介:六盘山花儿是中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北"花儿"的一个分支,是流传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而衬词及其旋律是六盘山花儿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六盘山花儿中的衬词旋律在花儿的音乐表现中具有引子、连接、结尾、扩充等结构功能,这从另一方面彰显了六盘山花儿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 标签: 六盘山花儿 衬词旋律 结构功能
  • 简介:“博物馆”这个时空交错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众多英美诗人的目光。然而就“博物馆”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而言,美国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博物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部诗集和此后以该意象为中心创作的诗歌中,“博物馆”以特有的文化承载量,转化成为她阐释历史观、种族观和美学观的文化隐喻。

  • 标签: 丽塔·达夫 博物馆 文本隐喻 叙事隐喻 文化隐喻
  • 简介: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在《捕蜂》里讲述了父亲克拉旱姆通过男性激素把女儿弗兰克"成功"地从女性变为男性,而被父亲违背伦理的实验改变了身份的弗兰克成了伦理身份混乱的"兼性人"。弗兰克的身份错位导致他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继而无法进入正确的伦理选择的过程,而缺乏伦理教诲让他无法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无法建立善恶观。此外,弗兰克成长的客观伦理环境让他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沟通。这几个因素最终造成弗兰克通过残害小动物和"弑童"来缓释"被阉割"给他带来的创伤。小说表达了作者反对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希望生活回归正常秩序的强烈愿望。

  • 标签: 伦理选择 伦理教诲 伦理混乱 《捕蜂器》
  • 简介:萨克雷是一位能与巴尔扎克媲美的写"物"能手.本文力图剖析中"物"的叙事功能和萨克雷写"物"的手法.中的"物"表示出人物的身份、喜好、意愿、打算,它们影响人物的情绪,甚至命运,它们在小说中反复出入、经历奇特,引出很多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场景.萨克雷紧扣名利市场中"物"之特征写出名利市场中人之百态,他使"市场"、"货物"的隐喻贯穿全文,从而揭示并讽刺了名利场的空虚实质和"物"的无价值性.

  • 标签: 《名利场》 叙事功能 英国 萨克雷 小说 文学研究
  • 简介:中国古代题画诗文常被视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画面交相“融会”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意境。本文则认为应对这些空泛模糊的话语保持审慎的态度。我们可跳出审美论之外,将题画诗文放回到原本的社会语境中,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去理解其发展。本文从社会交际、地域竞争和身份建构三方面入手,来探讨题画诗文在中国古代所发挥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以及题画诗文获得发展的社会动因。这三方面实则相互关联:苏州地区文人频繁使用题画诗文进行社会交际,导致题画诗文成为“吴地”画坛的“招牌”。题画诗文助阵明中后期“吴派”对“浙派”的打压,也因此成为浙地攻击苏州的标靶。而在社会交际和地域竞争的背后是雅俗边界的变动。晚明至清代文人画学论述对题画诗文何以守住文人精英高雅“阵地”一事,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身份焦虑。

  • 标签: 题画诗文 文人交际 浙派 地域竞争 身份建构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金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金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金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正>鲁迅的小说名篇《药》作于1919年4月15日,曾长期入选大学、中学教材,学术界也对这篇小说给予了持久的关注,认为这是一篇反思辛亥革命与社会思想关系的作品。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精巧的结构线索,

  • 标签: 鲁迅小说 《药》 叙事功能 夏瑜 华小栓 故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