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3年12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举办第三十一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的主题是“左翼文艺研究:热点与前沿”,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李云雷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卢燕娟、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张慧瑜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近40名青年学人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期论坛对左翼文艺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对1980年代“纯文学”遮蔽左翼文艺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对1990年代对左翼文艺进行“再解读”的研究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我们应在一种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新思考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等经典命题,重新探讨文艺接近人民的方法和途径。本刊特刊发其主要内容,希望引起关注。
简介:与张炜这样重要的当代作家进行对话可能是一个非常欣悦但有难度的过程,因为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一系列经典的文学史“标签”和“定论”中辨别出真正具有生产性的“问题”,以此来“开启”一个具有“物质性”的文学史场景;而另一方面,面对张炜这样一个很有“理论坚持”的作家,他本人的辩解、质疑和反诘却让我们的“意图”始终处于”建构”和“颠覆”的罅隙之中。或许这就是当代文学史认知和研究的难度。作为研究者我们总是“立志揭穿文本的秘密性、私人化的现象,(发现)这些文本与历史场景有着深厚及共谋性的关联”(萨义德语)。但是,作为“个体”的作家(包括张炜)可能更愿意强调“文本”所具有的“超越”历史和意识形态的“普遍意义”,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把”作家”和“文本”呈现在艺术性、批判性、道德和良知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文学史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个充满了“风险”的大的对话。但是如果研究者并不以一个确定的“目的论”和”价值观”为鹄的,那么,作家们的“夫子自道”也未尝不有助于我们对文学史的理解和“消化”,最终达到一种可以接受的“视界融合”。这样想来。张炜在本次对话中对文本、批评、经典化、人文精神、文学转型等一系列问题的回应就有了非常值得重视的价值和意义。
简介:艺术是应审美传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审美体验,又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符号媒介将自己的体验传送出去,以引发他人的生命共振,于是就有了艺术活动。艺术的审美传达职能贯串在它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创作上的"聆听"与"言说"、作品构成上的"意蕴"与"形式"以及欣赏活动中的"表达"与"接受"诸种关系,均围绕审美传达的任务而展开,并以实现这一任务为目标。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精神超越与社会功利的二重性能,亦皆统一于审美传达。但审美传达所要传送的意义并非一次完成,乃要在由创作经作品向欣赏(包括一次次欣赏)的推移中逐渐生成,且欣赏又会引发新的创作与作品,故艺术活动必将成为永恒的自我循环,随同人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愈益重大的作用。
简介:<正>一、原始主义是一股世界性文化思潮。它是以推崇原始状态下的本真、批判文明带来的痼疾为其特征的。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信仰进化论的社会观,认为历史是沿着直线发展的。从原始的采集——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的跨越都意味着一次进步。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原始”不啻是“野蛮”与“愚昧”的同义语。然而,原始主义却从截然不同的思路进行文化反省,力图证明人类在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什么,每一次进步的同时也隐伏着某种更大的危险。因此,原始阶段并非一片混沌与黑暗,相反,返朴归真倒是补救现代文明种种缺陷的药方。早在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
简介:在《任性的艺术--文化研究作为权力的批判》(2001)①一书中,我从历史-理论方面对文化研究的源流进行了梳理,揭橥了文化研究的主要旨趣在于对权力关系的批判性分析,这种权力关系经由文化来进行生产、维系和改变.同时,这种文化分析的传统首要关注当下文化现象:它想要把握个别“事态”和权力关系的当下分布(constel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