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不富而喻,日语中表达敬意是以敬语为中心进行的。但仔细分析一下日语口语的待遇表现,不难发现,日本人在表达轻度的礼貌、谦虚、客气、感谢的心情时,经常使用一些不包括敬语在内的表达方式,本文中将其称为“敬语式表现”。一个民族的语言同其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两种语言在翻译上,常常不是一

  • 标签: 日语教学 语式 自动词 授受关系 授受动词 否定形式
  • 简介:在俄罗斯和我国学界存在语言文化学语言世界图景观和语义学语言世界图景观两种观点。本文以上述两种语言世界图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开放程度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区别,并对这两种语言世界图景观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辨析语言文化学语言世界图景观和语义学语言世界图景观,有助于深化对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的认识,将其引入我国俄语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世界图景观进行指导,对理解和掌握语言单位的意义、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裨益。

  • 标签: 语言世界图景 语言文化学 语义学 俄语教学
  • 简介:几个表示意图的惯用型及其区别(下)大连理工大学苏明顺4、接在动词连体形或形下,表示意图,意志。虽然也表示意图,意志,但所表示的意图,意志是说话人当时的意图,意志的直接吐露,而所表示的意图、意志则是说话人对在不久的将来将要实现什么的一种心境的客观说明。...

  • 标签: 惯用型 说话人 行为主体 采取行动 意志 决定者
  • 简介:汉语因果关系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来说,单句通过介词、复句通过连词或由连词构成的呼应关系表达。日语则不同,它的结构与特点,决定了它在各种功能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因果关系也不例外。本文拟就日语因果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进行探讨。

  • 标签: 日语 因果关系 语法 助词
  • 简介:在句子里,都可以表示某一动作完成之后接着进行下一项动作的意思。简言之,两者都具有表示动作继起和时间先后之功能。如“饭食寝”和“饭食寝。”这类句中和,有时可以相互替换,有时则不能替换;其汉译有时相同,有时则不尽相同。本稿拟讨论的是和在具体用法上的异同及其汉译规律。这里要说明一点是在日语里有许多用法,木稿只讨论表示动作继起的和的异同及其汉译。

  • 标签: 汉译 主语 句子 继起 异同 体用法
  • 简介:在描述一个事件时,说话人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他对事件参与者的态度(或曰拍摄角度)。譬如有这样一个情境,一位名叫John(约翰)的大学生打了他的室友Bil(l比尔),说话人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描述:(1a)JohnhitBil(l约翰打了比尔);(1b)Johnhithisroommate(约翰打了他的室友);(1c)Bill'sroommatehithim(比尔的室友打了他);(2a)BillwashitbyJohn(比尔被约翰打了);(2b)Billwashitbyhisroommate(比尔被他的室友打了);(2c)??John'sroommatewashitbyhim(??约翰的室友被他打了)。这些句子的逻辑内容完全相同,但在拍摄角度上各有差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2c)为边缘句,或者说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成立。本文首先构建一套制约句子生成的拍摄角度原则,然后考察不同的英语句式,这些句式如果不使用这些原则就无法解释它们成立或不成立的原因。我们还将说明(i)日语能够使用各种语法手段明确指定说话人在生成句子时所采用的拍摄角度,而且(ii)日语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必须使用这样的手段。本文最后将讨论拍摄角度原则的跨语言特征,尽管这些原则在句法中起作用的场合会因语言而异。

  • 标签: 视角 视点 移情 话语原则 长距离反身代词 语序原则
  • 简介:本文以岷峨山、川的文学图景与日本五山文学中"游学派"的雪村友梅的诗作《岷峨集》为讨论辐轴,试图跳脱以往单纯重视时间线索,而忽视空间定位这一惯常手法;从先验性"讨古"、实境的对照融涉中,在故乡/异乡之间,见证雪村因蜀地放逐生涯而形成的双重立场,并借此来厘清雪村由"放逐者"到"归乡者"的身份转换。通过具体分析与数理可知,雪村对被放逐于西蜀的生活的感受,以及在历史线索中迂回穿梭的足迹,呈现出不断补充蜀地/地方内涵的可能。即,域外汉籍《岷峨集》或是一种对域内书写的反面补遗。

  • 标签: 雪村友梅 “关西放逐” “讨古” 放逐语言 汉文学
  • 简介:随着《法华经》的汉译与传播,六朝以后出现了专题性的《法华经》灵验记,至唐宋时期,类似的作品大量涌现。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些灵验记中对于女性《法华经》信者的描写与叙述,进而考察了这些女性信仰故事在东亚的传播。

  • 标签: 法华经灵验记 女性信仰故事 东亚 传播
  • 简介:日本与中国自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由此得以延续。然而,战后七十年间,日本社会对战争历史观的修正,使得中日及日韩两国间的外交关系因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问题一次又一次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在对日本人历史观形成和变化的研究中,日本历史教科书作为塑造战争后代历史观的工具,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便被作为核心对象,频繁地运用于研究与讨论之中。本论文将国际关系学与叙述学和记忆学相结合,为剖析日本战争后代的战争记忆和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别树一帜的角度。通过对1972年至2016年中日关系的归纳与总结,观察每一个年代的日本历史教科书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描写及其相应的变化,目的在于:第一,厘清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与历史教科书的关联;通过观察历史教科书叙述的变化,对日本历史教科书研究的着眼点进行调整与纠正;第二,为现阶段中国的日本教科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并为未来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考。

  • 标签: 中日关系 日本历史教科书 叙述 战争记忆
  • 简介:"翻译语"与汉语语境中拿一个现成的汉语词来解释和翻译外语的"译词"不同,它是用创制的新词来解释性地翻译外语相应的词,并最终使其融入译入语系统中。柳父章是现代"翻译语"研究的第一人,他从历史文化语义学的角度,从个别词语切入,通过考查"翻译语"的演变来梳理日本翻译思想的形成过程,并认为"翻译语"具有"宝匣效应",是健康语言的征候,而此前翻译界则普遍认为随意使用"翻译语"的现象是语言上的一种病态。柳父章还注意到"翻译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翻译文体"的语体和风格,而翻译文体的这些特性又直接推进了日语文体、风格的现代化。这些观点在翻译史及翻译理论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方法论上启发和影响了我国的一批学者。

  • 标签: 柳父章 翻译语 宝匣效应 历史文化语义学 翻译文化
  • 简介:笔者在此前的《自他区别及其相关问题》中探讨了自动词与他动词的区别与对应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自他类别与体和态的关联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围绕自他类别与意志动词、无意志动词的关联;以及自动词中的自发性动词与态的关联等问题对前文做了充实和补充。

  • 标签: 自动词 他动词 关联 对应 类别 区别
  • 简介:一日语中着重号有两种:“……”称作“”或“”,“——”称作“”或“”,竖写加在文字右侧,横写加在文字下端,两者功能相同,起特别强调的作用。它是重要的修辞手段,如果使用得当,则可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 标签: 志贺直哉 暗夜行路 横写 佐佐木 短篇小说集 日常谈话
  • 简介:本文运用语序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以汉语"在+NP"及其韩语对应形式为中心,对汉韩语介词相关语序、选择动因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说明。本文认为类型学关注的介词相关语序中,汉韩二语在介词短语内部都基本保持了与各自语言基本语序的和谐,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但在句法层次上,韩语受限于动词强制居尾的句法结构特点,在距离象似原则的支配下,与VP形成和谐组配;而句法化程度较低的汉语则因为距离象似与时间象似性原则的竞争与妥协,以及介词语法化、动补结构发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仅大量派生介词框式结构,介词短语语序也呈现比韩语复杂的局面。

  • 标签: 类型学 汉语介词 韩语副词格助词 “在+NP” 语序 选择动因
  • 简介:本文以与汉语的文化背景有关的日语惯用语为对象,探讨了日语惯用语的汉译以及在惯用语的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根据在汉语中是否有出处或典故将日语惯用语分为五类:Ⅰ类惯用语的汉译基本上有惯用语和成语两种可能;Ⅱ类、Ⅲ类惯用语的汉译都为成语;Ⅳ类、Ⅴ类惯用语的汉译都为惯用语,但是Ⅴ类的汉译惯用语与日语惯用语在语义上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主张不能将日语惯用语直接与汉语成语进行对比研究。关于与汉语的文化背景有关的日语惯用语的习得问题,我们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很多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几点学习策略供参考。

  • 标签: 惯用语 文化背景 汉译 成语
  • 简介:基础日语阶段的教学理念正逐步从语言知识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向重视跨文化交际活动等实际应用的方向转换。多媒体作为实现教学资源、过程以及效果优化的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对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对国内外日语教学理念的变化以及国内基础日语教学阶段中跨文化交际教育不足的原因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初级日语》(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教学实践为例,重点通过教材配套课件的设计理念、课件内容等相关问题的介绍,探讨多媒体环境下以跨文化交际为引领的基础日语课程设计。

  • 标签: 多媒体 跨文化交际 基础日语 课程设计
  • 简介:翻译无法实现绝对的"等值",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的流失。这种信息的流失不单包括语义范围、语义指向方面,还包括源语中的特殊音韵设定以及特有的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与纯文本间的比较不同,本文主要以译文受众的感知作为考量基准,通过多译文版本的实例对照,重点分析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流失的类型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从受众感知出发寻求流失信息的补偿方向以及对应措施。

  • 标签: 受众 等效 信息流失 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