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调查了初级阶段欧美留学生识字量并对识字量跟在已学教材生词表中的构词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1)零起点的欧美学生在经过两个半月的学习以后,平均对394个做到知音,对360个做到知义;(2)知音和知义之间显著相关;(3)在已学教材生词表中的构词数和识字量显著相关.

  • 标签: 构词数 识字量 初级阶段 欧美学生 留学生 汉语
  • 简介: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中有5条转注材料同时注明了会意的性质。转注的特点是:(1)构件组合关系的历时性;(2)意义的继承性;(3)结构类型的形声化。标识会意是《说文》影响慧琳的结果,标识转注是慧琳自己的主张。

  • 标签: 慧琳 一切经音义 转注 会意
  • 简介:用作"得"补语的"Y似的"结构,有同构异质的三种类型,分别是比喻结构"……得Y喻体似的"、比较结构"……得Y1(比较物)似的"和程度结构"……得什么似的"。通过是否以度量类属性作为比较点可以区别比喻结构与比较结构。在比喻结构中,因比喻各要素的线性位置或隐现的情况不同而体现为不同的句表形式。比喻结构和夸张性比较结构因语言使用中的主观化而发生语义虚化,再经重新分析演变出了表"程度之甚"义的固定结构"什么似的"。

  • 标签: 比喻 比较 补语 什么似的 语法化
  • 简介:《说文》认为"柔"从矛声。但是,有学者认为柔、矛声母不类,《说文》将其分析为形声不确。但是,出土文献中矛与柔相通、异文的例子可以证明《说文》的分析不误。通过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泥母与明母相通、异文、谐声、异读等材料的研究,可以看出泥母与明母在上古的交替可能与三等介音或高元音韵部有关。

  • 标签: 泥母 明母 上古音
  • 简介:本文旨在从认知语法角度讨论现代汉语中"把"字句语法意义在"把"结构句中的不均衡表现。笔者指出,现代汉语里,在"把"结构句中存在一条从"致使结果"义典型表现到非典型表现的连续统(continuum),在这个连续统中,"把"字句语法意义的表现程度是不均衡的,有一个由强到弱的分布。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汉语说话人对"把"字句的认识全貌,而且更符合人们通常的分类认知。

  • 标签: “把”字句 语法意义 原型理论 连续统
  • 简介:通过考察"笹"、"塭"及"俤"三在东南亚华文媒体的用法,辅以古文献语料及用法,文章就三在通用型语文字典中义项缺失进行了相关补正。

  • 标签: 字义 补正
  • 简介:提要文章主要探讨中古影疑两母开口呼在十九世纪三大官话方言中的声母读音及其在现代方言的演变。开口呼的影疑两母在西方人编撰罗马官话著作有三种不同的声母拼写方式:拼作η-母,拼作η-母,变作零声母。文章研究发现,不同音系性质的官话,对开口呼的声母有不同的拼写。从现今官话地区的方言来看,开口呼的声母演变基本上还是延续十九世纪各地域性官话方言对这个声母拼读的差异,开口呼的声母在现代北京和南京方言还是零声母,而在现代成都方言则以读η-母为常。

  • 标签: 官话方言 现代方言 影母 疑母零声母 舌根鼻音声母
  • 简介: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普遍的交际平台。网络新语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本文以科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新语中的三格缩略语的特征及成因。

  • 标签: 网络新语缩略语特征成因
  • 简介:文章通过对成书于十九世纪初的南昌童蒙识字课本《类蒙求》直音材料的研究,对两百年前南昌话精庄知章组的读音特点进行了归纳。参照现代南昌话的语音特征,以及时人的研究成果,对南昌话知三章组读音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类字蒙求》 直音 南昌话 精庄知章组字读音 语音演变
  • 简介:<正>一些大型的辞书,不少字头往往带有大量的复词,使用者翻检起来感到很费力。而《二十四史传记人名索引》不但人名之姓按四角号码排,名的第二个也标有四角号码的前二位号码,使用者查张王李赵等一类常见姓的人名时感到特别方便。《现代汉语词典》从字头到复词均按汉语拼音的次序

  • 标签: 四角号码 复词 辞书 使用者 现代汉语词典 二十四史
  • 简介:《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简体版启动新闻发布会于2005年12月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该会由中国文化研究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许嘉璐副委员长出席了会议.并为简体版网站的启动剪彩,同时在会上做了重要的讲话。他说,文化是国家之命脉,民旅之根,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文明,《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简体版的启动不仅对中国大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还能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

  • 标签: 中国文明 新闻发布会 简体字 网站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人民大会堂
  • 简介:湘语辰溆片泸溪武溪话蟹摄开口一等见系同一语音形式的文白异读实际上分属异源层次和同源层次,溆浦卢峰话蟹摄开口一等见系同一语音形式的文白异读是由异调变韵现象造成的。由于同一个语音形式可能分属异源层次和同源层次,也可能是声调的音类变体和声母的音类变体,所以只有一读的我们不能仅凭语音形式归入文读层或白读层,还要参考本方言或邻近方言文白异读情况,确定它的文白归属。

  • 标签: 湘语辰溆片 蟹摄 同一语音形式 文白异读
  • 简介:《甲骨文字典》中沟通际关系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不确定。一套术语指称了两类性质不同的际关系;同一个术语指称不同的际关系,同一种际关系用不同的术语指称。上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中,际关系术语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用法,《甲骨文字典》并没有反映出来。《甲骨文字典》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甲骨文工具书编纂中也应该注意。

  • 标签: 《甲骨文字典》 字际关系术语 工具书缡纂
  • 简介:<正>0吴方言的一大特点是整齐地保留了与清声母相对应的浊声母。它们与切韵音系的清浊系统有着继承和对应关系。但是,在吴方言的浊声母系统中又有一些例外现象。一些按历史对应关系应该读浊音的,读成了清音。其中最突出的是奉母微母的。本文打算采用由点及面、逐层扩大、选点描写、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个方言区域各有侧重的描写来反映音变扩展的不平衡性。并探讨清化的一些原因。这三个方言区域是逐步扩大的,呈扇状展开。它们是:(1)江苏常州城内;(2)常州周围及临近村镇;(3)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本文的重点是描写常州城内方言(以下称常州方言)。

  • 标签: 节拍群 吴方言 不平衡性 方言影响 声母系统 清化
  • 简介:文章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汉语图画字典》,指出其特色及不足,并据此探讨积极型汉外/词典的编纂和出版.文章认为,《汉语图画字典》作为国内外为数极少的积极型汉英字典,在该类词典的编纂和出版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值得其他同类/词典学习,但该字典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值得辞书界及出版界人士深思.

  • 标签: 《汉语图画字典》 特色 不足 积极型汉英字 词典 编纂和出版
  • 简介:在明清官话的研究中,基础方言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作者在1984年写成《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N}L记)》,1985年正式发表,此文首次提出明代官话的基础方言是南京话的假说,这是起点。此后作者继续利用其他资料作纵深的开掘,学术观点也随之有一些改变,于今二十三年。文章前四节陈述作者多年来上下求索的历程,取以“史”带“论”的方式。作者认为,考据须与义理结合,故第五节对有关明清官话基础方言的多种论点,逐一述评,仿效先哲,故取对话录的体裁。末节则呼吁决破罗网,突破数十年的凝固化的研究范式,提倡“文史语言学”。

  • 标签: 明清官话 基础方言 文史语言学 利玛窦 金尼阁 瓦罗
  • 简介:《谷梁传》范宁集解、《毛诗正义》中多有“厶地”“厶氏”的情况,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认为是俗从简便,“厶”其实即是古“某”。在北宋,已经出现了“厶”“某”通假的说法,然而两字音形无可通之理,“厶”实际是代表阙文或疑义的标识符号,“鑯以识之,非有音义”,功能类似于古书中常见的四角空围。明正统道藏存留了陶弘景整理《真诰》的很多古本旧貌,“厶”被用作阙文标识符号;传世敦煌写本卷子中“厶”的功能近似于“△”;元刻本《朱文公校韩昌黎先生集》中“厶”则作为分隔符。诸例共同说明,尽管“厶”具有文字属性,但在古书中常被用作标识符号,不能认为是“某”之古字。

  • 标签: 陆游 古今字 标识符号
  • 简介:《左传·成公十年》有“攻之不可,达之不及”一句,杜预把“达”解释为“针”。后世大型训诂资料集未予收录,字典辞书不设这一义项。通过系统梳理达的古文字字形,参考达的直接引中义,证明达确实有“针”义,而且是它的本义。

  • 标签: 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