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动作和能量代谢是认识和理解人体运动的两个视角,这两个视角分别涉及人体运动的能量利用和能量供应能力。本研究旨在从能量供应和能量利用两个角度探究不同运动水平男子皮艇运动员在测功仪1000m模拟比赛中的能力差异。方法:选取了不同运动水平的两组男子皮艇运动员(高水平组:N=9,21±3yrs,189±3cm,84±6kg,训练年限5.3±2.0yrs;低水平组:N=12,16±1yrs,184±6cm,74±7kg,训练年限1.1±0.4yrs)进行测功仪1000m的模拟比赛划(持续时间4min)。基于运动过程中的摄氧量、血乳酸和测功仪运动学数据,计算模拟比赛划过程中的代谢总供能和测功仪总做功,并求得模拟比赛划的效率(=100%×测功仪总做功/代谢净总供能)。结果高水平组在模拟比赛划中能够代谢产生更多的能量(426.2±46.6kJvs.361.6±42.6kJ,P<0.05),能够对外做出更多的功(52±5kJvs.36±4kJ,P<0.05),也能够更好地利用能量(效率:12.2±0.9%vs.9.9±0.8%,P<0.05)。结论:能量供应和能量利用是男子皮艇运动员不同运动能力差异的重要特征,皮艇运动员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可从这两个角度给予重点考虑。
简介:以《申报》所载的近代自行车骑乘内容为素材,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探寻近代中国自行车运动的传播轨迹。晚清时期,"洋车入华",骑乘者多为西人,能御之华人者亦日多但被嘻之,自行车被投入军务和公用,新式学堂学生开始接触自行车;北洋政府时期,华人能仿而制之,自行车运动竞赛层出不穷,女性敢于在公开场合骑乘游玩斗技,并出现了自行车俱乐部;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性和业余性兼具的自行车商娱场所出现,国人在现代奥运会舞台上参与自行车竞技,骑乘自行车周游世界。研究认为,自行车运动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从文化好奇到文化自觉的过程:在物质层面,从"洋车入华"到本土制造,自行车的骑乘对象由封建帝王、西式知识分子到富商子弟、学生、良家子女、一般民众;在制度层面,社会各界举办各类运动会和自行车赛,自行车会、自行车俱乐部等社会组织以及娱乐性自行车商业场所出现;在精神层面,平等、竞争、民主、开放等现代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得到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