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从传播与劳动的互动关系视角出发,我们发现,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网民的“参与”,并因此形成了以网民为中心的新型产业增值模式:通过传播技术的结构设计与商业意识形态的运作,互联网产业企图将网民的传播行为转化为商业资本增值的数字劳动,由此完成网民时间的殖民化与社会空间的工厂化。从“受众商品”到“数字劳动”的视角转换有利于挖掘传播政治经济批判视角下的微观文化生产、阐释与斗争实践,以及中观的劳动剥削机制,呈现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信息传播景观。

  • 标签: 受众商品 数字劳动 劳工 互联网产业 工厂化
  • 简介: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力。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坚持实践教学、走出教室、走进生产实践有助于高等教学教育模式的创新。因此,本文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以经济专业的客观现状为标准,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的新模式。

  • 标签: 协同创新视角 经济学专业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 简介:在理论的阳光下思考第五次全国传播研讨会部分观点述评□本刊特约评论员潇湘1997年4月22日,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60余名传播学界的专家学者荟萃杭州大学,以“传播与经济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演讲与讨论。讨论中,研究者通过应用与基础研究的...

  • 标签: 传播学 大众传播研究 观点述评 基础研究 研讨会 人际传播
  • 简介: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经常被人错误的翻译成“媒介即信息”,这是因为混淆了“讯息”和“信息”,同时也没有准确理解“媒介”的含义。如果我们从符号视角区分“讯息”和“信息”,“讯息”就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信息”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如果我们从符号视角来理解“媒介”,“媒介”也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因此,“媒介即信息”是不符合符号规律的,这就相当于认为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而“媒介即讯息”是符合符号规律的,因为“媒介”和“讯息”都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并且,从符号视角理解“媒介即讯息”可以揭示出该理论的深层涵义,即人类的感知、意识、情感、思想不是由单一的媒介技术决定的,而是由作为符号的媒介及其所构筑的符号环境所影响和限定的。

  • 标签: 讯息 信息 符号学 麦克卢汉
  • 简介:本文从对《中国看世界的窗口:电视新闻、社会知识与国际景观》(英文版)一书的评介入手,针对中国媒介研究中“新闻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传统视角,梳理了“新闻作为社会知识”这一命题背后的理论脉络,并强调了将知识社会引入媒介研究后可能具有的学术理论价值。

  • 标签: 知识社会学 新闻 社会知识 公共知识 《中国看世界的窗口》
  • 简介:21世纪互联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新纪元,电子通信技术与移动智能的联合衍生出“次流媒体”——新媒介。信息传播媒介是人类社会沟通、交互、学习等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 标签: 新媒介环境 传媒教育 教育学 素养 解读 电子通信技术
  • 简介:【事件回放】于正版《新神雕侠侣》从选角到开拍就一直备受争议,引发网友热情吐槽。2013年8月30日,于正为了应对各方质疑在微博上放出了小龙女陈妍希的试妆照,不料掀起更大的争论,不少网友吐槽陈妍希为最胖小龙女。更有网友恶搞,将小龙女陈妍希的试妆照PS成李白的头像并在微博中发出,一时间成为微博风头正劲的热门话题。

  • 标签: 小龙女 《神雕侠侣》 受众需要 陈妍 金庸 小笼包
  • 简介:本文以大众传播研究历史为线,就拉斯韦尔、赫斯克以及麦奎尔的研究模式为主要对象,揭示了研究者探寻大众媒介社会位置的历史发展轨迹——个体中介——媒介组织——社会关系的联结者,并由此带来的研究框架由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发展的社会及学术背景,指出了它们的合理之处及其缺陷,提出了作者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即以社会体系、社会组织、与公众关系三个层次为总体研究框架

  • 标签: 大众媒介 大众传播研究 媒介组织 社会定位 研究框架 大众传播学
  • 简介:新媒体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里程牌事件。新媒体融人大众传播媒介的大家庭后,新闻的特征、影响力、生产方式、传播渠道、职业伦理、教育模式等重要方面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原来主要建构于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基础上的新闻传播理论,今天可能面临重大变革。本刊深感此方面研究,对新闻传播吸收新的养分增强生命力,对促进传媒业发展均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因而开设专栏,以为研究者和从业者交流探讨提供便利。

  • 标签: 新闻传播学者 媒体环境 专栏 大众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理论 传媒业发展
  • 简介:踏入沈阳市第一六六中清新的校园,一个朴实、刚毅的青年映入我的眼帘.他就是一六六中学校长张春。十二年前,张春大学毕业后如愿踏上了他希翼和向往的三尺讲台.播洒青春和汗水�

  • 标签: 中学校长学春 教育沃野 沃野犁耕
  • 简介:2015年6月4日下午,由厦大新闻研究所主办的“厦大新闻茶座”第十期在新闻传播学院会议室举行。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泉佃应邀做客本期茶座,展开了以“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为主题的长达3个小时的报告与讨论。本次茶座由厦大新闻研究所所长卓南生教授主持,由《国际新闻界》杂志协办,来自新闻传播学院、公共事务学院、厦门日报社等单位的30余位学者、媒体工作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茶座。

  • 标签: 国家战略 媒体融合 日报社 新闻学 茶座 厦门
  • 简介:肆虐的国际金融危机,黯然的世界经济环境,使经济话题越发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受众关注的焦点。人们对经济信息高度敏感,对经济形势格外焦虑,对经济知识兴趣日增。这些都给经济报道的理念、内容、视角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如何变经济危机为经济报道的机遇,创新报道思路和方法,拓展报道视野和领域,丰富报道内容和形式,保持经济报道的权威、准确和洞见,是需要新闻媒体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为了活跃有关的研究和探讨,交流各报的实际操作经验,《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嘉兴日报社从2009年5月至11月联合举办“金融危机下的党报经济报道创新”征文。欢迎读者来稿。

  • 标签: 国际金融危机 世界经济环境 地方党报 报道改革 危机报道 起跑线
  • 简介:现代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作用于当代佛教寺院生活,但既存研究尚少有沉潜至微观层面去详细探询新媒介之于寺院的具体影响。通过对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的田野调查,本文以媒介人类视角结合寺院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境,重点对数字新媒介与寺院之间的互动进行“深描”。文章认为,寺院在对待现代媒介的问题上,或存在拒斥和接纳的双重态度,并具体显现在僧人自身修行和寺院对外弘法这两个面向;同时,寺院媒介图景的变迁既取决于寺院面对媒介如何取舍。但又不全然受此决定,从而也就新媒介对寺院的影响提出反思。

  • 标签: 日常生活 数字媒介 寺院 僧人
  • 简介:2016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主办、《国际新闻界》杂志协办的北大新闻茶座(54)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审罗养毅博士以“学术著作的编辑与出版之经验谈”为题,以“从书稿到成书”和“以史学为例看待学术成果”两部分为主,总结了自己20多年来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经验、感悟和思考。

  • 标签: 世界知识出版社 编辑出版工作 新闻学研究 学术著作 经验 博士
  • 简介:随着互联网传播媒介的信息数据的互动共享和互联网社交圈的广泛形成,互联网网络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从语言的类型分类来说,网络语言属于一种社会方言,和形式语言不同,认知语言与人们的认知能力、主观思想、社会观念、民族文化心理息息相关,所以从认知语言的角度来说,英汉网络语言在民族属性和语言属性上的对比会更加鲜明。

  • 标签: 语言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 网络语言 英汉 民族文化心理 形式语言学
  • 简介:本文利用CSSCI对2005—2006年我国新闻与传播领域学术期刊的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全面的分析评价,给出了对我国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的一些数据,通过对这些期刊两年中所发表论文情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发展情况,并试图基于对CSSCI相关数据的分析探索我国新闻与传播学期刊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期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探讨其发展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 标签: 新闻学 传播学 学术期刊 学术影响力 CSSCI
  • 简介: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基于公众情境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512名中国高校在校生的慈善募捐行为,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比较了三种模型,即情境支持模型,信息获取一行为意向模型和行为意向—信息获取模型的拟合程度。最优拟合模型——信息获取一行为意向最简约模型指出,个体的问题认知首先预测其对募捐相关信息的获取,而后信息获取又与个体的态度和主观规范一起预测其募捐行为意向。同时信息获取对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募捐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为促进我国公众的慈善募捐行为提供了建议。

  • 标签: 慈善募捐 公众情境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 内在机制
  • 简介:中国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的火种是在北大点燃的。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北京大学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开设新闻课程:该研究会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著作,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新闻专业期刊、所以说,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的摇篮。

  • 标签: 新闻学研究 北京大学 中国历史 纪念 立业 新闻学教育
  • 简介:2014年10月19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协办的北大新闻茶座(41)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执行会长,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主任程曼丽教授与茶座参与者分享了自己早年的博士论文——《〈蜜蜂华报〉研究》的写作过程及其引发的思考。

  • 标签: 新闻学研究 写作过程 茶座 蜜蜂 教授 北大
  • 简介:在30年的时间半径里,戴维森1983年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说”,即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其他人的影响大,在过去的24年中,第三人效果理论逐渐成为焦点理论,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目前国内有关研究还处在不断沉淀的阶段,还有很多理论空间可以拓展。

  • 标签: 效果研究 第三人效果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