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我国当前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始终倍受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到目前为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其中,医疗费用结算作为医疗保险运行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作用贯穿于医疗保险运行体系的全过程,决定着医疗保险运行质量,是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控制的“总阀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发达、社会保险支付能力有限等诸多原因,并未确立一种被医、患、保三方都普遍接受的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使用状况不一致,我国目前各地的费用结算方式也大相迥异。如九江市现在实施的是“总额控制”的结算方法,具体措施是将当年的医务人员奖金按系数包干出去,以收定支,略有节余,这个系数的确定是根据前一年该医院接待病人占当年全部病人的比例。镇江市正在采用的是“总额预算、弹性结算和部分疾病按病种会费相结合”的付费方式,它们目前所实行的结算方式都是根据本地的情况,经过多次尝试后确定的。
简介:基于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的不同含义,利用1985—2012年的样本数据,本文利用cF滤波法计算了非寿险三大险种的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并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比较了影响不同险种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的不同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险种的保险周期基本一致,都为4至8年左右,也基本同时达到波峰或波谷;不同险种保险周期的影响因素也基本相同,主要受GDP、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险种的承保周期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但承保周期的长度差异很大,而且也并非同时达到波峰或波谷;不同险种承保周期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其中机动车辆保险的承保周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其他险种则除受赔款支出影响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保险监管部门的逆周期监管应以承保周期为主要对象,并根据不同险种区别对待。
简介:深入分析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需求有助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本文基于企业对补充医疗保险的财务决策理论,选取上海证交所上市公司2010~2013年年报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企业参加补充医疗保险的财务动机。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是否参加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及参保程度,与代表企业保险议价能力的企业规模、代表企业投资机会的托宾Q和代表企业外部融资成本的杠杆率正相关,与代表保险市场供给形态的集中指数和代表公司价值凹性的实际所得税率负相关。本文最后建议,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作为供给引领型产品,其进一步发展亟需在市场主体、产品设计和税优激励等多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简介:本文利用2008—2011年产险资金的数据,基于BCC和CCR模型得到样本产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的SE(规模效率)和PTE(纯技术效率)。实证显示,总体样本的sE效率值不高,且外资SE效率值明显高于中资SE效率值,但在胛E方面中资企业较高。实证说明,从资源配置结构方面看,中外资差距较大,皆具有提高空间。从投资管理能力和投资技术水平方面看,中资较先进。本文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SE进一步分析,得出影响SE的内部因素。实证表明,截至2011年我国的产险资金运用效率处在规模效率递增的阶段,且与定期存款相比,长期投资对产险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更加稳定;还发现影响保险资金运用效率的其他重要因素。
简介:面对人口老龄化目益严重的挑战,如何通过医疗保险实现“老有所医”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1~2012年基线调查数据为样本,对参加三种基本医疗保险的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特征与过去一年住院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从住院行为、住院支出以及住院自付费用比例三个方面进行医疗保险的绩效评价。其中对住院行为和支出分别建立两部模型和样本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较为一致的结果,医疗保险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群的住院率和住院支出,并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对于城镇居民和新农合而言,提高的比例更大。对自付比例建立OLS进行实证,基本医疗保险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群住院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但降低的程度根据医疗保险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简介: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当年出口信用保险保额超过3000亿美元,占出口额的比重达到14.8%,但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作用究竟如何?采用2002—2013年我国外贸出口额、8个出口行业和出口到84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额,以及同期出口信用保险数据作为样本,在扩展引力模型的框架下,从多个层次、用多种方式研究了出口信用保险与我国外贸出口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在增加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支持有关出口行业发展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出口到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以及船舶、机电产品等具有较高外部融资需求行业的杠杆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一定的“逆周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