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历来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并受到积极保护。但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发生以公民涉嫌诽谤政府为由侵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为,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相关案例从言论自由和诽谤罪的定位及两者之间的界限,探讨保护言论自由及言论自由权的界限问题。

  • 标签: 言论自由 诽谤 宪法 刑法
  • 简介:律师庭外言论可能损害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者的权益,并危及公正审判。已有案例充分证明,在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司法体制下,律师庭外言论的贻害无法通过诉讼救济措施消除。基于律师诉讼参与者的谨慎义务和防止审前信息过度、不当传播而对律师的庭外言论进行规制已是诸多法治国刑事司法中的通行做法,但在不同的刑事审判方式和司法环境中,需要规制的律师庭外言论内容有所不同。我国应在借鉴国际相关规则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律师庭外言论规则。

  • 标签: 律师庭外言论 律师庭外言论规则 底线标准模式
  • 简介:言论免责与不受逮捕制度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一项制度.为保障议会内部讨论及表决的自由,避免议会的组成受到不法干预以及维护议员本身的人身自由的考虑而设立。通过对言论免责及不受逮捕制度进行研究,使我国在充分借鉴民主宪政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确立起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人大代表免责制度。

  • 标签: 议会 议员 言论免责权 不受逮捕权
  • 简介:实征考察表明,美国绝大多数公民在殍论上崇尚言论自由,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言论自由保障程度最高的国家,这既与美国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法律传统相关联,又与美国司法界、学术界对言论自由价值的日益重视以及新闻媒体的身体力行密不可分。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充满道德与法律争议的言论,多数美国公民的舀定性态度与司法、学术和新闻传媒领域的主流群体所秉持的宽容与开放的立场,形成了评判美国言论自由事业的两个关键性支点和衡平力量。在美国宪政框架内,美国特色之言论自由事业的快车将驶向何方,值得中外学界不断关注与研究。

  • 标签: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宪政 言论自由 激进言论 民意调查
  • 简介:第一次知道欧文·费斯(OwenFiss),是在《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课上。第一修正案的老师是查尔斯·弗里德(CharlesFried)教授,美国宪法学的著名保守派。他瘦削而颀长,来自捷克的首都布拉格,典型的欧洲绅士。雨季的时候,校园门口的路上总能碰见他带着绅士帽,撑着一柄黑色的长伞,和剑桥那红色地砖铺成的人行道形成鲜明的对比,那形象犹如电影定格一般,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印在我的记忆中。

  • 标签: 国家角色 言论自由 科斯 修正案 宪法学 查尔斯
  • 简介:在美国,言论出版自由是指言论出版之前不受任何约束和事后严格处罚,但事后处罚、如何处罚,不只是依据法律,也要看事实而定,美国把言论出版自由权看作是独立于三权之外、凌驾于三权之上的“第四权”让其发挥其监督的作用,这一点对美国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标签: 美国 言论出版自由 法律文化 权力制约
  • 简介:在传统媒体时代,对公共言论的特殊保护,在诽谤法上形成了基于言者的公共身份和基于言论内容涉及公共利益减轻名誉权侵权责任的两种不同路径,其代表分别为美国公众人物理论及其真实恶意原则和英国的“公共利益抗辩”。在网络媒体时代,随着传统公众人物理论的正当性基础面临巨大挑战,美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对公众人物理论进行了反思及调整,开始依据言论内容是否涉及公共利益设定不同的诉讼规则,英国在2013年诽谤法改革中进一步明确了诽谤法上的公共利益原则,法国、日本也对涉公共利益言论给予特殊保护。公共言论特殊保护路径出现的融合趋势,对我国建立诽谤法上的公共利益原则具有一定启示。

  • 标签: 网络媒体 公共言论 公共身份 公共利益 公众人物理论
  • 简介:言论自由系公民基本权利。隐私权所揭示的是一种个人独处状态,在封闭的私人生活领域,每个人均保有其私人信息而不被公开,享有其私人生活而不被侵扰。由此,隐私权与公法框架内言论自由的冲突与对抗不可避免。分别在宪民领域适度限制、规范言论自由和隐私权的范围,掌握两者之间的界定标准,确定冲突的事后处理原则,是解决言论自由宪民界限的有效途径。

  • 标签: 言论自由 隐私权 冲突对抗 处理原则
  • 简介:网络表达自由在本质上属于宪法言论自由的保障范畴,依托于其权利性质的主客观双重属性,国家必须同时对其负有尊重和保护的宪法义务。在现实中,上述国家义务的履行必须在消极尊重和积极保护之间获得均衡。着眼于网络表达自由的自身界限,国家可以基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以及人格尊严等正当事由对其加以干预,但此种干预必须合乎形式及实质上的合宪性。就现阶段而言,制约我国网络表达自由良性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国家立法以及执法干预的任意性。新近颁布的"法释〔2013〕21号"司法解释,虽然具有形式上的合宪性,但在实质合宪性方面,这主要体现为其第2条第1及第3款,诚有进一步检讨之必要。

  • 标签: 网络表达自由 国家义务 比例原则 “法释〔2013〕21号” 合宪性
  • 简介:<正>瞿疏朗于1994年2月25日出生。出生时,其身体一切正常,当时在右臂部注射了“乙肝疫苗”。之后的97天里,瞿疏朗虽看过病,但未注射针剂。1994年6月3日,瞿疏朗的母亲按规定带瞿疏朗到指定地点省级机关医院儿保科注射“百白破”三联针的第一针,注射部位为瞿疏朗的左臀肌,操作者为该医院儿保室护士。1994年6月18日,瞿疏朗父母发现瞿疏朗左脚掌下垂,足趾活动迟缓,左脚无力,即向有关部门反映该情况并带瞿疏朗在南京市多家医院诊治。同年7月,省、市、区防疫站有关人员对瞿疏朗左腿及病历进行了查看、分析,称此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 标签: 省级机关 预防接种事故 防疫站 坐骨神经损伤 儿保 南京市鼓楼区
  • 简介:《物权法》第四、五编设置的“一般规定”,并非法典编纂意义上的“总则性规定”,而是一些功能各异的“杂项规定”。导致此种怪异立法的根本原由是,立法者未能认识到,在物权法定原则限定下,凸显各类物权的个性而不是归纳它们的共性,才是物权法结构体系的根本所在;另外,法律体系的开放性也排斥总则的存在。

  • 标签: 小总则 用益物权 担保物权 物权法定
  • 简介: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速推进,各种新法律文件迭出,历史遗留下来的诸种制度也因此面临着存在合理性的质疑,包括劳动教养、收容教育等在内的强制措施则更陷入了必须予以改革的境地。至于其改革方案,相当一部分学者倡导保安处分化,即构建我国的保安处分体系来统合各种既有强制措施。

  • 标签: 保安处分 中华民国 分章 刑法 强制措施 法治进程
  • 简介:《法国民法典》被称为法学阶梯体系。事实上,不能把这一描述理解为《法国民法典》具有优士丁尼钦定教科书的“人”、“物”、“讼”结构,这是一种被J.1,2,12宣称的结构,而是应理解为它遵循了《法学阶梯》隐含的结构:即人、物和取得物的方法。整个《法学阶梯》第一卷都是人法;

  • 标签: 《法国民法典》 法学阶梯体系 法律模式 国际影响 法国 人法
  • 简介:实验采用氧化锌、二氧化钛、二硫化钼和四氧化三铁粉末,按照不同配方配制了4种悬浮液,对颗粒法显现汗潜手印的试剂浓度、操作方法、对陈旧手印的适用性及颗粒悬浮液的放置时间、对深色浅色客体、对光滑非渗透性客体、半渗透性客体和个别渗透性客体上的手印显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 标签: 小颗粒悬浮液 显现汗潜手印 适用性
  • 简介:悦悦事件的发生使见危不救立法成为当前社会热议的一个问题,对此,部分国家已经有了法律规定,但是,国外的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不大,法律不能成为强制人们为善的工具。从刑法学的角度来讲,见危不救立法还混淆了道德义务与作为义务,而且,见危不救立法在司法实践中操作困难;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保障公民的见义勇为行为比进行见危不救立法更能产生好的社会效果。因此,我国目前不适宜对见危不救立法。

  • 标签: 见危不救 法律 道德 见义勇为
  • 简介:苏力《送法下乡》与徐昕《论私力救济》对正处在研究方法转向中的中国法学而言意义重大。两书主题和内容各异,但表述方法却有一定程度的相似:都采取了以个案为切入的写作进路。然而在“叙事”的获取方式上,两位作者却是迥异的。把两书中个案获取方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论私力救济》与《送法下乡》中的一致与转变。这种以个案切入为写作思路的转换是目前中国法学研究典范更迭的一个表征。

  • 标签: 个案 研究方法 法社会学 《送法下乡》 《论私力救济》
  • 简介:柞水县岭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和乡镇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按照县党代会、人代会精神。以全面完成工业产值36.43亿元。工业增加值13亿元,招商引资签约3.4亿元,到位资金1亿元,实施总投资8.33亿元的6个重点项目和5个重大前期项目为目标。狠抓落实。团结拼搏,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 标签: 管理委员会 工业区 柞水县 树形象 工业增加值 工业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