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第二部分: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与大多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反,海曼·明斯基认为金融危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来说是内生的(即本质固有的),而并非是由于“外部”对其体系的冲击而产生的。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经过一个长周期,金融压力往往就会出现。这些压力也许会通过中央银行的成功干预被暂时“缓解”,通过成功实施货币政策也会防止流动性危机的蔓延。然而,有时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1929--1933年,传统的货币政策也可能无效。在不断出现的危机以及应对危机的措施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压力,从长期来看在某一点上也许就不容易得到遏制。结果就会发生像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那样的事件。
简介: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战略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从概念演变的角度讲,国家安全战略来源于军事战略,在内涵和外延上涵盖军事战略,但其根本特性并没有完全脱离军事战略所规定的战略特性。从学理角度讲,在无政府社会中,军事战略从属于国家安全战略,但对无政府的不同理解,导致军事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存在差异。从实践角度讲,在和平状态下,军事战略只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作用并不突出。在非战非和状态下,军事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占据主导地位。在全面战争状态下,军事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合二为一,或者说国家安全战略从属于军事战略。
简介:在吸收和借鉴学术界有关外交决策认知心理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心理学理论中的“受害者心理”,并以1959—1962年中印领土争端中的印度对华决策为例,阐释外交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在“受害者心理”支配下的信息解读、形势评估以及方案选择。当中印领土争端凸显后,印度决策者的信息解读无视中国方面的善意信号与和解姿态,甚至一味夸大其敌意和威胁;与此同时,印度决策者高估己方立场和主张的合理性,并据此选择行动方案。印度决策者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出现的重大偏差,是“受害者心理”影响外交决策的消极后果,是中印边界纠纷升级为边境战争的症结所在。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文明交流的推动者、地球家园的保护者等角色定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既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始终坚持合作共赢,既让中国更好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让世界更好分享中国的机遇;始终坚持共建共享,既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始终坚持互学互鉴,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促进不同文明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既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又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将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