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学术讨论和实践理念中的时髦词汇,"治理"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焦点,而在此过程中其基本内涵却变得愈加模糊,这构成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潜在障碍。本文基于对实践中差异明显的治理类型的理论推演和比较,避免陷入不同知识背景和研究视角下概念界定的纷争,借力类型学分析作为理论探索的切入点进而呈现治理的学术脉络及治理知识的内在秩序。展现善治、全球治理、多层次治理、互动治理、元治理与智性治理等主要治理类型的形成传播过程、理论假设、实践特点与现实影响,并通过分析各类型所隐现的"治理失灵",从而客观认识治理的适应性局限,指出每一种治理类型不意味着要对其他治理模式的吞噬,其本质和共性均在包容共存的态势下求索国家治理能力和效能提升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为定位中国国家治理战略选择的着力点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政治学所具有的解释的、反思的特征对各国差异化治理模式的未来研究图景做出展望。
简介:法治监督体系是一个由宪法监督为核心的,统摄执法监督体系、司法监督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等子体系所构成的严密的、完整的、动态的监督体系。这些子体系可归属到国家监督体系、社会监督体系和执政党的权力监督体系范畴之下,具有集合性和整体性、严密性和有序性、复合性和多主体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探究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既有助于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又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监督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动力。
简介: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摆在首位,深刻指明了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党的政治建设不是符号化的具体形态,而是具体生动的实践过程,它是以党性机制和作用机理为逻辑基础,对党的政治建设内容及其作用的高度概括。深度把握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战略地位,必须科学把握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探索出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向。这不仅有助于深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而且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提供根本保障。
简介:盗窃罪与诈骗罪处于相互排斥的关系,二者属于不同的不法类型。从诈骗罪自我损害型犯罪的特质出发,个案中区分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关键因素是,是否存在被害人的财产处分行为。对此,要结合财产减损的直接性、处分意识的必要性以及财产处分的自愿性这三个要件进行判断。当被害人有意识且自愿地通过自己的作为、容忍或不作为直接造成了自身财产的减损时,就应当认定其进行了财产处分,行为人构成诈骗罪。反之,则应当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这一判断标准不仅应当适用在涉及有体财物的场合,也应当被贯彻于涉及无体财产性利益的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第27号指导案例从结论而言是正确的,但在论证上仍有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