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出现了诸多引发道德焦虑与道德滑坡论的社会现象,实际上主要源于伦理规范缺位与道德评价错位。前者指人们面临新的社会生活的道德情境,相应伦理规范的缺位现象;后者指社会转型时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多元格局,不同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之间相互评价的错位现象;对这两种机制的分析与阐明,有助于清醒认识当前道德生活的变化,理性面对道德焦虑与道德滑坡论,预防焦虑心理与滑坡评价引发负面的道德情绪与行为预期。

  • 标签: 社会转型 血缘伦理 陌生人社会 伦理规范缺位 道德评价错位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相似相融是中国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因,它增进了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相容、情感共鸣,而关注这种相似相融的宗旨却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深刻改造和现代提升。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确立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也在价值观层面上直接改造和提升中国传统价值观,赋予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内涵、先进性和无产阶级属性,促进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从传统走向现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传统价值观 现代转换
  • 简介:博弈困境为探究社会合作秩序和道德(正义)准则从一种缺乏伦理引导的状态缘起,提供了一种富有启示性的类比。而与博弈论通过重复博弈的实验来解释合作演化的机制所不同的是,伦理学家们在分享“博弈玩具”兴趣的同时,通过对博弈境遇中人类互动合作的条件以及道德(正义)原则的获得和服从问题的诠释,力图为这一困境提供某种“道德解”。

  • 标签: 博弈困境 合作 正义 服从问题
  • 简介:教育:迈向21世纪的较量──《夏令营的较量》发表后的社会反响权自然《较量》一文的形成及内容1992年8月,全国少工委及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与日本合作,在内蒙古草原举办了中日儿童探险夏令营.《少年儿童研究》副主编、青年作家孙云晓密切关注这种新型的夏令营...

  • 标签: 夏令营 21世纪 少年儿童 下一代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司
  • 简介:一年一度的“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已风雨兼程地走过了18个年头,伴随着中韩建交(1992年)而开始的两国伦理学会之间的学术交流延续了这么长的时间,这在国际间学术交流是不多见的。

  • 标签: 中韩伦理学 学术交流 政治伦理 政府工作
  • 简介:本体论上的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价值论上的人则是一种超越存在高于存在的应当之物。归依存在是人的根性,归依人是“我”的根性。“我”是通过看、思、做来跨越“我们”、“你”、“他”等站点而成为人的。“我”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作为人我应当做什么”和“对于人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 标签: 伦理学 存在 “我” 接触方式 价值
  • 简介: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基之所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本身构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路径这三个方面来厘清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所发挥的作用,由此,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 标签: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创新
  • 简介:"努斯"(Nous)是西方哲学重要的范畴,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首先由阿那克萨哥拉提出,随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努斯理解为为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转化努斯构成了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也即人的"知"和"行"统一的基础。在这个层面上,人通过"知"和"行"进一步导向人类的价值追求对象——德性和幸福,从而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整个伦理学的体系。

  • 标签: 努斯 理论 实践 德性 幸福
  • 简介:一导言我将在本文中使用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的观点,阐明马克思在《资本论》关于价值的概念。这似乎是不可信的事情,因为目前学界关于价值和语言的大量讨论的语境迥然有别,就个体而言,这些讨论还处在不断争议之中。然而,马克思自己曾经用一个类比说明价值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有用对象有价值的特性是社会的产物,就如同人们的语言有价值的特性是社会的产物一样。"

  • 标签: 后期维特根斯坦 马克思思想 商品拜物教 价值 语言 生活形式
  • 简介:麦金太尔关于“启蒙道德筹划失败”的断言可能导致两种相反理解。麦氏认为,情感主义者放任道德分歧(多),须对无休止的道德争论负责。启蒙筹划虽然寻求普遍性方案,然其背后却深藏不可公度的前提,同样导致不可公度的各家之言。只不过,后者仍试图用理性来解决,而前者则“坦率地”放弃这种努力。为缓解道德分歧,麦金太尔引入传统合理性。但亦存在问题。生活境遇的改变,使我们须悬置先入之见,通过对话重新圈定道德普世性(一)与道德分殊性(多)的话语范围。

  • 标签: 启蒙的道德筹划 不可公度 道德普世性(一) 道德分殊性(多)
  • 简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宗教伦理学研究从无到有、从不重视到重视、从自发到自觉,逐步开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宗教伦理学研究兴起的主导原因是: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广泛存在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良好的民族宗教政策环境、现代宗教对社会道德和信仰的挑战,以及宗教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内在一体性。在不断整理和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伦理学研究者做出了开拓性探索,使宗教伦理学逐步系统化、学科化。宗教伦理学研究发展趋向体现为:学术视阈不断拓展,基本理论研究走向深化;比较研究持续推进,理论、应用层面多元发展;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逐步确立,科学方法论体系日渐形成;针对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为主流,理论建构显示活力。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国 宗教伦理学
  • 简介:乡村精英作为村庄的先进分子,在村庄生产生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乡村精英在具体的村庄治理实践究竟具备怎样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哪些作用,这一问题可以从乡村治理的个案寻找答案。本文以湖北省枝江市Z村为例,在梳理乡村精英角色发展的基础上,试图将乡村精英对村庄治理的作用归纳为"三位一体":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三种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村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标签: 乡村精英 角色定位 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