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4 个结果
  • 简介: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意向活动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感受概念。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 感受 意识 意向性
  • 简介:技术批判理论关注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和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和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设计在政治上是偶然,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现如今从属于技术律令和需求的人类,或许在将来能够控制技术并决定技术演化。批判理论将建立这样一种社会过程称为“民主合理化”(democraticrationalization)⑨,它所需要技术进步以公众广泛参与技术决策为前提条件。这种“成本”与“收益”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

  • 标签: 民主的合理化 技术 建构主义
  • 简介:卢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在美学视阂中,从微观层面对人异化问题探讨。他看到了在发达工业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人赖以存在经验生活层面,而异化深入是由于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非日常生活无法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得日常生活停滞不前造成.他把唯一能使非日常生活回归日常生活希望寄托在艺术身上,因为艺术与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微妙,既从日常生活中分离了出来,也没有丧失掉与日常生活联系。

  • 标签: 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审美 艺术
  • 简介:历史上,康德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指出所有语句要么是分析语句要么是综合语句,同时给出了划分分析性语句与综合语句依据,并明确认为分析性语句是不扩展知识。康德给出区分分析与综合语句依据会带来明显问题。弗雷格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对于分析性观念基本想法,在《算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自己对分析性命题刻画,尝试论证算术真理是发展了逻辑真理、是分析性命题相。相较于康德对分析性命题刻画,弗雷格刻画有明显优点,克服了康德定义带来几个明显问题。同时,弗雷格也明确反对康德分析命题并不扩展知识这一想法,尝试着指出在一种意义上分析命题是扩展知识

  • 标签: 分析性 康德 弗雷格 概念分析 概念形成
  • 简介:一些政治哲学家支持国内平等主义,但反对全球平等主义。他们强调国家特殊性以及全球领域与国内领域不相似,主张将平等主义分配正义限制在国内。然而,这两种理由都不能否定全球平等主义。两个领域存在很多相似性,支持国内平等主义理由也是支持全球平等主义理由。国家一些特征不是平等主义必要条件,因而,全球平等主义不依赖全球领域是否与国内领域存在相似的特征。全球平等主义体现了作为道德、政治和社会理想平等。

  • 标签: 国家 强制 国内平等主义 全球平等主义 平等
  • 简介:形而上学层次结构可被展示为一个以其抽象程度递增金字塔:质料形而上学—形式形而上学-理念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对其中各个层次,康德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涉及,只是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质料形而上学出发点正是笛卡尔思故我在",而康德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先验综合命题如何可能"这一关键问题,康德回答和论证包含逻辑上恶性循环。通过强调"统觉"自返性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通过对其质料形而上学作一定改变,并对形式和方法形而上学做必要补充和修正,整个形而上学可以获得一种奠基。

  • 标签: 形而上学 康德 笛卡尔 先验范畴 范导原则 统觉
  • 简介:关于名称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名称理论——社会历史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约定俗成和有生命。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关系始于广义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描述性信息。(3)被一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那些描述性信息集合构成了名称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所指不一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意向、特定话语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意义甚至是其一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一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名称理论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分歧和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权力传承是关乎国运大事,是政治学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理问题,是现象学应该研究现象。《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儒家哲学》一书通过现象学时间观对权力传承进行了新颖独到论述。通过它所拓展视野,我们看到权力传承首先是一个原本时间问题;法家政治将权力实体化、绝对化、现在时化,这种传承几乎是注定要失败;儒家基于亲子间原本时间—意义关系,通过礼乐教化来兴发、维持权力传承,这是它破除和取代法家权力传承模式重要原因;民主制对于君主制优势在于权力传承中相互共在时间结构。但是历史和现实也显示民主制在权力传承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克服问题。

  • 标签: 权力传承 法家 儒家 君主制 民主制
  • 简介:“先验-偶然知识”是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与“朱利叶”是与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经典案例.断言与案例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热点与难点.指称与指称对象区分是一个新颖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性论争中混淆与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一个新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固定 先验 从物-知识 指称 指称对象 偶然
  • 简介:瓦雷拉"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研究方案之一。他这一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和查尔默提出意识"难问题"影响下提出来。这一思想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统一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第一人称数据和第三人称数据之间互惠关联和约束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宗教语言问题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拒斥;而普兰丁格则认为,“上帝”概念赋义应当始于人“信任”情感,只要相信者拥有这份信任情感,则“上帝”概念对他来说就是实在、有意义,这是一种“情感赋义”谈论方式。二者区别在于谈论宗教语言出发点不同:“经验指称”起点是人经验。而“情感赋义”则始于人情感。不同出发点引导了人对“上帝”不同理解过程。

  • 标签: 宗教语言 上帝概念 经验指称 情感赋义
  • 简介:同一个黑格尔,在不同学者眼中有着截然相反两种形象——保守国家主义分子和融合古代共同体主义与近代自由主义调和主义者.特别是,黑格尔后一种形象已成为当前学界争议焦点,而市民社会中贫困问题则是探讨这一难题较好切入点.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一方面赞同导致贫困劳动所有权所体现个体原则,另一方面又支持市民社会对贫困救济所体现出共同体原则,由此引发了一桩公案——市民社会是否解决了贫困问题?对早期和晚期两种不同解决方案回顾,表明重建于中世纪行会基础上同业公会,被黑格尔视为一种既不同于置贫困问题于不顾个体自由主义,也不同于实施普遍救济国家福利主义理论构想.

  • 标签: 贫困 个体原则 共同体原则 警察 同业公会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成功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是我国哲学工作者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大一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主导原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顺应传统“正人”之“政”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综合性,为之提供更充分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和深化。

  • 标签: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一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一个反历史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对民主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体现,但古典范式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终结;新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重构,而对民主正确理解取决于一种妥当未来观。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在不同学科和学术活动中包含着多重合理性,由此得出存在着多元现代性论点。接着,考察关于现代性替代概念;然后,通过对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尤其是19世纪挪威现代化进程深入分析,展示了有着深厚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化复杂而独特历程。结论是,对不同现代化进程探讨必须奠基于具体合理性概念。

  • 标签: 合理性 多元现代性 挪威 民众运动 精英
  • 简介:实在自然界是统一自然界,自然观遵守确定性因果律;反映该自然观科学理论,必须是从简单原理出发,以确凿逻辑建立起赋予美感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一般性理论,再将其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在物理实在基础上。

  • 标签: 统一的自然观 客观的建构主义 科学的审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