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导读:千百年来,祁连山雪水丰盈厚实的膏脂,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河西生灵,也构建起了我国西部生态的安全屏障。然而,祁连山无休止探矿采矿、截流发电、过度放牧等造成的破坏,却让这座美丽的“母亲山”变了容颜。2017年,中办、国办就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发出通报,甘肃省3名副省级官员和上百名干部因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受到严厉问责,处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年时间过去了,祁连山整改复绿进展如何?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本刊记者再次深入祁连山进行了探访,真切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正在逐渐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5月,自然资源部有关领导在甘肃调研时,对张掖矿业权分类退出的举措给予充分肯定,认为甘肃在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上,“蹬出了一条新路,为全国积累了经验”。
简介:通过识别三江平原湿地主要生态风险源(气候变化、沟渠建设、农业非点源污染、湿地旅游活动的开展)与风险受体(植物群落退化演替、生物多样性下降、固碳水平降低),发现风险源主要来自于湿地系统外部,而风险受体则依存于单一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了解决尺度矛盾问题,提出尺度上推(将风险受体扩展到区域或流域上,以匹配风险源的空间尺度)与尺度下推(将风险源尺度缩小到局地甚至点上,通过实验设置,模拟风险源发生水平,以匹配风险受体的空间尺度)两种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江平原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案和流程的合理构建过程,包括风险源空间化方案(气候变化情景降尺度、沟渠密度制图、农业非点源输出模拟和湿地旅游活动强度的缓冲区表达等)、表征生态系统内在属性的生态资产指数和生态脆弱性指数构建、风险值表征问题。
简介:为了研究秋冬季节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Ciconianigra)的数量变动及其对生境的选择,于2008年9月6日~12月26日,根据十渡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特征选取16条样线,利用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GPS,采用直接计数法记录发现黑鹳的数量;采用选择系数Wi和选择指数Ei评价黑鹳对十渡自然保护区5种不同生境类型(灌丛湿地、河漫滩地、鱼塘、河流和湖泡)的喜好程度。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黑鹳174只;其中,9~10月观察到的黑鹳数量较少,月平均遇见数为26.5只;部分黑鹳于11月17日~11月29日迁走,12月4日左右开始有黑鹳迁入;黑鹳月平均遇见数量高峰期在12月,当月月平均遇见数达到34只。生境选择评价结果表明,黑鹳喜好在灌丛湿地和河漫滩地栖息、觅食,而对鱼塘、河流、湖泡具有回避性。
简介:对甘肃省张掖市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植被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湿地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探讨了研究区退化湿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分布有植物45科123属196种,其中,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包含的植物属较多,分别占研究区植物属总数的17.07%、9.76%、7.32%和7.23%。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主要以广布性的湿生、盐生和中生植物为优势种,植物群落以盐生、湿生和沼泽型的植物群落为主。提出了采用天然湿地补水、湿地封育、人工种草和栽植湿地植物恢复技术,以及实施生态农业与“退耕还湿”等工程,进行湿地植被恢复。
简介:以1976年、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MSS/TM/OLI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形图及野外验证点信息,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人类干扰活动用地信息;利用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类型转移矩阵、人类干扰强度指数和景观质心模型等方法,分析6个时期研究区不同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的变化速度、转移类型与强度及时空演变等特征,并探讨研究区主要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1976-2015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渔业与养殖业、盐业和居工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天然生态用地和围而未用地面积减少且波动变化;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被大量侵占为渔业与养殖业、盐业及居工建设用地,面积减少的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围而未利用地主要转变为强度系数较高的盐业和居工建设用地,导致研究区人类干扰强度显著增加;渔业与养殖业和居工建设用地的增长极位于东营市和垦利区,农业用地空间格局变化没有明显的消长极,盐业用地的增长极位于寿光市,生态用地的消长极位于垦利区,围而未用地的消长极位于垦利区和昌邑市;受输沙量与径流量等自然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萎缩,生态用地面积减少;在水产养殖、围海晒盐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研究区人类干扰强度显著增强。
简介:选择典型亚热带稻-麦轮作农田,比较不同施加量的玉米芯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CO2排放的影响,并结合同位素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炭的分解程度及其在水作影响下的田间存留量。结果显示,施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土壤CO2排放速率。δ^13C数据表明,生物质炭在施加初期被快速分解,对土壤CO2排放的短期贡献率可达35.95%,但一个生长季后分解微弱;生物质炭在水田中流失明显,一个轮作周期后的田间存留率为17.33%-36.50%。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可提升亚热带水一旱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并降低土壤CO2排放速率。
简介:2009年4月23日至5月8日,对175m水位试验性蓄水后三峡水库及其部分支流库湾的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采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5条支流库湾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湖北库区的香溪河库湾和重庆库区的小江库湾为超富营养化;湖北库区和重庆库区的长江干流为富营养化。15条支流库湾中,香溪河、梅溪河、汤溪河和小江局部河段暴发藻类水华,其中小江暴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水华;神女溪和乌江的泥沙含量均较高,但神女溪营养盐浓度较低(总磷含量为0.02mg/L,总氮含量为1.20mg/L),而乌江营养盐含量丰富(总磷含量为0.40mg/L,总氮含量为2.22mg/L),远高于其他几条支流库湾。与2005年春季的调查结果相比,2009年春季,湖北库区支流库湾的富营养化有所减轻,但重庆库区支流库湾的富营养化却有所加重,长江干流的营养化状态则由2005年春季的中营养化变为2009年春季的富营养化,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简介:于2015年6月18日(养殖初期)、8月20日(养殖中期)和10月10日(养殖后期),在九龙江河口区3个陆基对虾(Penaeusvannamei)养虾塘,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在实验室中,对水样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九龙江河口区养虾塘水体中的可溶性无机氮、磷酸盐和叶绿素a(chlorophylla)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养虾塘水体中的可溶性无机氮、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67-1.25mg/L、0.019-0.148mg/L和24.71-110.23μg/L,三者都是在养殖中期最大,在养殖初期最小;在不同养殖阶段,养虾塘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随水深的变化略有差异,在每个养殖阶段,从水体表层到底层,水体叶绿素a含量都在逐渐减小。养虾塘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受不同养殖阶段水质参数(水温、pH、溶解氧含量和盐度)、饵料投喂强度和虾生命代谢活动等因素影响,水体叶绿素a含量主要受到水温、盐度、营养盐含量和虾生物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