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0 个结果
  • 简介:以2012年7月15日凌晨榆林地区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冷涡影响下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特征明显,卫星水汽图像上的黑体亮温高值区与干冷区相对应,干冷区的伸入使得对流云团边缘亮温梯度增大,同时对流云团发展;干侵入与对流层高层的下沉运动、高值位涡以及干冷区相对应,因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在强降水区上空出现了对流不稳定层结,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另外,此次降水过程水汽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层,风场辐合带来的短时间水汽辐合为短时强降水集聚了定的水汽条件。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将不稳定层结中包含水汽的气块抬升,从而形成降水。

  • 标签: 干侵入 水汽图像 位涡
  • 简介:利用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系统,对2012年5月23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次飞机人工增雨过程进行了催化效果数值模拟试验,给出了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平均增雨率、催化影响范围等结果。结果表明: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该降水天气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模式所模拟的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同时,对于此次增雨作业,催化作业产生的增雨效应主要出现在催化之后的5h内,在此之外,催化效果逐步消失。

  • 标签: 人工增雨 APRS 数值模拟 青海
  • 简介:从高空形势、雷达回波特征、雷暴空间分布等方面,对2007年10月4日发生在西宁市城南加气门站的次雷击灾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些预防建议。

  • 标签: 雷电 灾情 分析
  • 简介:利用甘肃省自动站降水、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7月22~24日甘肃东部发生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高空天气形势、多种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等数据从不同角度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于大陆高压的快速发展西进,切断高原东部的短波槽造成切断低压引起的;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累计大降水的主要原因;另外台风"灿都"的存在也在定程度上加强了暴雨量级。

  • 标签: 暴雨 自动站 卫星云图
  • 简介:1引言城市空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主要是在大气边界层内进行的。当大气边界层内空气里污染物浓度超过正常值,持续段时间,就会破坏空气中原来的组分,对交通安全、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自然生态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空气污染会直接导致出现低能见度天气,引发各类海、陆、空交通事故,以及导致城市空气质量问题,直接危害人体、动物、植物的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M10等大气污染物可直接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呼吸系统,

  • 标签: 空气污染气象学 成因分析 污染过程 福州市 大气边界层 冬季
  • 简介:1引言2006年第1号强台风珍珠(CHANCHU)于5月18日02:15(北京时,下同)在广东省饶平沿海登陆,台风登陆后向北偏东方向移动,进入福建境内,并继续向北偏东方向移动,沿福建省沿海地区北上(图1)。“珍珠”强台风中心气压最低值为945hPa,近中心最大风力45m/s,据1949年以后的资料,它是对福建全省影响最早、并造成降水强度最强和强降水范围最广、沿海风力最强、登陆点距福建最近的登陆早台风。

  • 标签: 强台风 大暴雨过程 沿海地区 福建省 台风登陆 中心气压
  • 简介: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水平分辨率为1km的MODIS1B产品、云产品,对2009年6月28日至7月4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以及副高西侧不断东出的短波槽是造成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系统;能量锋区、强辐合带、较强的上升运动及水汽辐合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MODISCH31TBB、云水路径、云粒子半径和云光学厚度的大值区分布与对应时次的强降水中心分布基本致。通过MODIS云物理参数与实况雨量的定量相关分析发现,CH31TBB和云粒子半径在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系统的定量监测与识别具有定应用潜力。

  • 标签: MODIS 暴雨 中尺度系统 云物理参数.
  • 简介:前言冰雹、雷雨大风和时雨量20毫米以上的强雨等强对流天气是影响浙中北地区的种主要灾害性天气。其直接影响系统般都是中小尺度的,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局地性。由于受探测技术及通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直是十分困难的。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中小尺度 局地性 综合方案 灾害性天气 落区
  • 简介:对2004年12月丹东地区次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除天气尺度的冷锋外,其直接影响系统是中尺度海岸锋,它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下发展加强并向内陆移动,其上的中尺度环流形成的低云与冷锋云系的叠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突发性 中尺度天气分析 暴雪 海岸锋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河池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桂西北河池市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原冷槽、850hPa切变线、地面弱冷锋是这次过程的影响系统;边界层辐合线为触发对流云提供了动力条件;冷云厚度是暖云厚度的2倍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适宜降雹的云顶亮温在-52℃到-62℃;当VIL值≥60kg/m2时,强回波附近将有冰雹出现;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钩状回波,弱回波区,旁瓣回波、三体散射,是发布冰雹预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区域性冰雹 边界层辐合线 冷暖云厚度比 云顶亮温 VIL值 河池市
  • 简介: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实时探空观测资料及NCEP/NCAR(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23—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库尔勒地区次罕见的短时强降水过程主要的环流系统、水汽输送、动力及湿位涡与垂直螺旋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东部型南亚高压显著增强和西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的长波槽缓慢东移的环流背景下,低层风向风速迅速辐合为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主要包括3个部分:乌拉尔山脊前偏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风气流汇合于南疆西部地区的西路水汽输送、青藏高原西南侧低涡前部西南气流引导的西南路水汽输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导的偏南水汽输送,其中9426%的水汽来源于偏西与偏南气流。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前期,暴雨区上空左右两侧形成的中尺度环流圈是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的主要动力机制;垂直螺旋度的发展演变与强降水密切联系,当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与低层正的垂直螺旋度配置耦合时,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在θse线密集且陡立的区域内,高层高值MPV1的下传触发了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进了强降水的产生。

  • 标签: 水汽输送 动力机制 湿位涡 倾斜涡度 垂直螺旋度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干侵入特征的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向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暴雨不同。通过对假相当位温(θse)的诊断分析发现,干空气侵入方面有利于锋区的形成和维持,另外方面还能够加剧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度,有利于对流运动的维持和发展。湿位涡场的分析则表明,高位涡的下传是干空气侵入的种可能机制,干侵入是高位涡下传的种表现方式。

  • 标签: 干空气侵入 对流不稳定 假相当位温 湿位涡
  • 简介:文章主要介绍了714CDN(CINRAD/CD)新代天气雷达速调管的工作特点,并对实际工作中如何延长雷达速调管的使用寿命和更换老化速调管的处理方法,谈点体会.

  • 标签: 速调管 使用保养 更换实例
  • 简介:使用NCAIK再分析资料,对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极涡、贝加尔湖后部的东南气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的共同作用是产生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特大暴雪天气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特大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阿勒泰地区上空形成个由低层到高层强盛的动力性纬向垂直环流圈.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的输送,使得阿勒泰地区上空的低值系统和锋区得以维持和加强。高空急流加强了特大暴雪天气的上升运动:低空偏南急流将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阿勒泰地区上空,为特大暴雪天气提供了热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条件。

  • 标签: 新疆北部 特大暴雪 诊断分析
  • 简介: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抉择.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由于采取减缓行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气候变暖的整体趋势,因而采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努力,中国政府亦发布了多个有关气候变化的评估和对策报告[1-3].

  • 标签: 新概念 概念提出 气候变化新
  • 简介:1998年4月14~19日蒙古和我国北方连续发生2次强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减弱后的浮尘随高空西风急流东移,跨越黄海到达韩国南部。通过分析认为,这是次发生于纬向环流中的沙尘暴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蒙古西部热低压和地面冷锋。

  • 标签: 沙尘暴 大尺度 分析
  • 简介:为了满足社会精细化预报服务需求,提升陕西气象预报预测精细化水平和准确率,开发设计了陕西现代气象体化格点预报平台。平台由格点预报基础数据环境,智能编辑系统、智能解析应用系统、预报效果评估系统、气象监测分析系统、综合总控系统等五个子系统及系统配置、系统帮助两个模块组成,为省市县三级业务单位开展精细化预报提供重要支撑。

  • 标签: 格点预报 一体化平台 简介
  • 简介:引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1].随着地面气象探测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自动气象站在全国气象台站已广泛使用,原有的1979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已不适应现行地面业务开展的需求.中国气象局本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兼顾历史"的原则,历时多年,编制了既适用于人工观测方式,又适用于不同型号自动气象站进行自动观测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

  • 标签: 地面气象观测 学习地面 气象观测规范
  • 简介:为了探讨绥中次暴雪伴雷电天气过程的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6h间隔的1°×1°的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的资料,分析此过程的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的作用、雷达回波的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的相关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发现:雷电发生在对流层中层的西南风急流和底层偏东风均处在最强的时刻,当对流云团发展到-20℃温度层时,温差起电产生雷电;雷电发生在低层850hPa附近存在的逆温层消失之后,同时配合低层水汽的辐合,产生了暴雪天气;雷电和强降雪发生在大气底层南风和北风转换的过程中,强降雪的时间与冷空气扩散加强的时间比较致,当冷空气扩散到整个大气底层时强降雪结束;引起雷电和强降雪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主要处在对流层中层,并为上升运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促使雷电发生和强降雪的维持.

  • 标签: 暴雪 风廓线 逆温层 对流
  • 简介:利用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及环境监测站大气成分监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3月21-22日杭州地区浮尘天气的影响系统及污染特征,得出“3·21”浮尘天气发生时,空气质量等级为重度污染,吸入颗粒物的浓度达到罕见的高值;浮尘天气源自北方蒙古的沙尘暴,并随着强冷空气先自西向东、后自北向南先后影响到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至华东北部地区、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当700hPa高空槽过境,干冷空气侵入且配合下沉运动时,大量沙砾被带到近地面,“浮尘”天气爆发;之后在高压系统控制下,近地面风向的迅谏蛮化.较湿的偏东与流阳滞及弱的湍流作用.使得沙尘粒子难以扩散.不易沉降.浮尘天气维持。

  • 标签: 浮尘 污染 成因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