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在DSA下对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以及胆道内支架置入,观察临床症状和黄疸的改善情况。结果40例患者穿刺置管并支架置入成功,其中35例单支架置入,5例双支架置入。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01.53±48.2μmol/L,术后1周、2周、3周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130.8±43.2μmol/L、91.2±25.2μmol/L、58.3±35.2μmol/L。结论胆道支架植入术可明显改善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科护士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康复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指导临床实践活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59名骨科护士进行调查,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问卷信效度检验、表格频数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本次调查59名骨科护士中96.6%认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需要康复护理;93.2%认为康复护理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非常重要的;81.1%认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普遍开展的;61%不认为自己掌握了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康复护理。统计结果显示骨科护士对不同时期的康复护理内容知晓率不同,其中术后病人的饮食指导答对率最高,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最常用开门宽度的答错率最高。结论护理管理者应通过培训班、讲座、小册子等各种形式,增加骨科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Arch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初次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于本院再手术行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0例,比较再次术前及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同时比较再次手术前后椎管面积的变化。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1。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6分增加至11.3分(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1.83%;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面积由术前171.32mm2增大至227.46mm2(P〈0.05)。术后2例患者出现轴性痛,1例出现脑脊液漏;随访期间完全恢复。结论对于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应用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再次手术方式在短期内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各椎体骨密度(BMD)的差异。方法1214例在我院住院进行BMD检查的20~89岁的骨科病人及健康查体者,男性390例,女性824例,除外各种器质性、内分泌、消化系统及肿瘤等疾病,用双能X线吸引仪(DXA)测量腰椎BMD,通过计算机分析比较各椎体BMD值的差异与相互关系,用EXCEL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BMD值以L1最低,L4最高,L1-2与L2-4BMD女性在40岁以上有显著差异(P<0.01),男性在60岁以上(P<0.05),80岁以后无明显差异,女性50岁以后骨丢失明显快于男性。结论腰椎各椎体BMD存在差异,尤以女性明显,其差异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降钙素水平降低和增龄造成的腰椎退行性变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我院2009年5月——2011年10月共收治128例肾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左侧肾结石51例,右侧48例,双侧29例,合并肾功能不全37例。结果128例均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顺利完成,无穿刺失败或中转开放手术者,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残留结石17例,首次清除率为86.7﹪,其中8例口服排石药物,一个月后复查结石大部分已排空,少量残留,9例残留结石行二期手术或ESWL碎石,出院复查KUB示结石完全清除。术后肾造瘘管留置2—4天,术后平均住院6天。结论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肾结石,特别是复杂性肾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术中下肢曲张静脉的最佳旋切残留率及其对术后微创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460例(460条下肢),随机均分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旋切残留率60%组(A组)、50%组(B组)、40%组(C组)、30%组(D组),每组均为115例患者(115条下肢)。于术中计算四组皮下创面率,并于术后5天、20天、120天及360天时分别观察四组患者的下肢皮肤瘀血率、皮肤坏死率、疼痛率、麻木率、皮肤感染率、皮肤色素减退率及浅静脉曲张复发率等指标。结果术后5天:皮肤瘀血率、疼痛率、麻木率及皮肤坏死率A组和B组显著低于C组和D组(P<0.05),皮肤感染率四组均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天:皮肤色素减退率A组均较其余各组低(P<0.05);术后120天:疼痛率、麻木率A、B两组均较C、D两组稍低(P<0.05);术后360天:A组6例出现浅静脉曲张复发,其余各组均未发生浅静脉曲张复发。结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术中旋切残留率为50%时可较好达到治疗目的和微创要求。
简介:目的探讨电磁导航系统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研究组)应用IG4电磁导航系统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并评价电磁导航系统的图像瞄准精度。另选50例接受常规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的穿刺时间。结果研究组中29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成功应用电磁导航系统,另1例系统出现错误;电磁导航图像瞄准精度〈5mm25例,5~10mm3例,〉10mm1例;穿刺耗时7~15min,平均(10.63±2.34)min。对照组50例患者在常规CT引导下均成功完成穿刺;穿刺耗时10~20min,平均(14.88±3.29)min。两组患者穿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应用电磁导航系统可明显缩短穿刺时间,且有助于提高穿刺准确性,但操作过程中需重视操作规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对已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31例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全部331例患者随访l~12个月。结果对331例患者进行评估,参照Macnab评价标准,显效226例(68.3%),有效66例(19.9%),无效39例(11.8%),总有效率达88.2%。结论结果表明,在明确诊断,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的前提下,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护理,以及对此次护理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在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抽取其中的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40例,女患者40例,年龄18-70岁,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A和观察组B,对观察组A的患者进行普通护理,对观察组B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对患者及时的进行吸痰,保证气道的湿化度良好,并且进行正确的套管护理,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皮肤进行适当的护理等措施1。结果观察组A中,有15例患者在精心的治疗和细心的护理之后,意识清醒,并且痊愈出院,在患者中占37.5%,17例的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了失语和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在患者中占42.5%,而5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无效死亡,占12.5%,剩余3例经济困难,自动出院,占7.5%。观察组B中,有18例患者在精心的治疗和细心的护理之后,意识清醒,并且痊愈出院,在患者中占45%,14例的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了失语和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在患者中占35%,而4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无效死亡,占10%,剩余4例经济困难,自动出院,占10%。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为97.4%(38/4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在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之后,正确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使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并且能够顺利的排痰,能够促进患者早期拔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