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7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以CDT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电话、血管彩超及血管造影的方法进行随访,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率,有无肺动脉栓塞(PE)发生,滤器内血流通畅情况及滤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8±0.4)个月,2例失访。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为(60.03±13.48)%,治疗期间有2例发生轻度PE症状,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管造影发现滤器内拦截血栓者12例,及时予以滤器内置管溶栓及导管吸栓后,血栓基本清除。随访发现滤器内血流通畅率为93.02%。结论对于急性下肢DVT行CDT治疗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有效避免了PE的发生,降低溶栓治疗的风险。
简介: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CDT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大于50%者中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置入支架。观察指标:深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终点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5/40)vs29.6%(8/2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年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6.0%vs54.8%,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0.21vs0.69±0.23,P<0.01)。随访终点实验组及对照组VCSS术后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0.27vs6.56±0.23,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67±3.01vs39.34±6.66,P<0.01)。结论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评估利伐沙班在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61例HAPC患者接受单侧TKR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依诺肝素组。其中利伐沙班组共31例,平均年龄(62.8±9.2)岁,男11例,女20例;依诺肝素组30例,平均年龄(63.4±10.5)岁,男9例,女21例。术后8h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进行预防血栓发生治疗,共10d。结果利伐沙班组31例中4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2.9%;依诺肝素组30例中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3.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1.122,P=0.289〉0.05)。结论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HAPC患者TKR术后DVT形成,且安全、方便、作用持久。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总结了12例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体会。为了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作为专科护士必须严格执行PICC置管操作规程,密切观察置管后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的表现;一旦发现血栓性静脉炎,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防止产生严重后果,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危害。目的对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2010年1至12月,242例白血病患者行PICC置管,年龄15-55岁,其中男102例,女140例,结果242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只有12例,给予拔除PICC管。结论保护静脉是白血病患者能够顺利进行化疗的前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探讨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将本科80例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西药尿激酶静脉滴注等西药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活血通络汤,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愈率80.0%(32/4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2.5%(21/4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压疮的临床情况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98例髋部发生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进行了压疮风险评估,98例患者具有发生压疮的可能,评分低于14分,将他们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与一般的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评估压疮风险因素并给与相应的护理措施,根据压疮评估表对两组患者的压疮情况进行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压疮发生率,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照组中有8例发生压疮的患者,发生率为16.3%,观察组的压疮发生率为0,两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满意度比较观察组要好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满意度高达100%,对照组的为81.6%。结论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性较高,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风险评估和预防护理,通过提高预测压疮风险能力和恰当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压疮发生率,保证骨折患者预后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