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孔子之"仁",本质上是有关"生"的道理,生是孔子仁学的根本精神。孔子提出仁的本体依据是他的天道观,而孔子眼中的"天道"即是"生之道",仁本质上就是将"天道之生"与"人之生"相统一的理论。孔子提出仁,是基于赋予礼以生命力的思想动机,而礼的生命力缘于礼的客观有效性与人之生命本质要求的合一。这促使了孔子对天道与人之存在本质与意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而仁,正是孔子这一思考的结果,故仁就其实质而言,正是对天道与人性同一性的说明。天以其"生道"、"生德"为人类的存在确立了本体依据,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其本质来言,乃在于人是天命或天道的领悟者、承担者和实践者。天性决定了人性,天德决定了人德,天道在生,故人之存在的本质意义也在于好生、重生、以生为本。以此释《论语》中的"仁",这些仁字不仅可以得到系统的合理解释,也充分体现了孔子以生为本的精神实质。
简介: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和追溯。在司法过程中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涉及到法律解释的立场。有权解释在我国《立法法》和最高两院司法解释工作规定中均明确规定了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独立的生效时间,不应将其生效时间提前到与之相对法律条文的生效时间。由于有权解释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即相对于法律条文规定的从属性和自身扩大解释倾向而产生的独立性,因此针对从无到有和从旧到新两类有权解释采用不同的溯及力规定。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有权解释还存在过渡性的司法解释,故不能一概采用"看两头、弃中间"的态度而忽视"中间法"存在过的事实。从无到有的司法解释是法律条文原本固有的涵义,适用从新原则;从旧到新的司法解释势必有所更新和扩张而不利于行为人,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简介:已有视频图像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即将视频作为教育教学媒介,作为课堂互动的研究工具和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之于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解,习惯性地停留于"媒介""工具""应用""方法"和"手段"等层面上,低估了教育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论创生价值及其对于教育理论生产的独特价值,包括它带来的新的理论知识来源及表现形式、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理论世界。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图像转向",意味着"视频图像"从"工具取向"转向"理论取向";教育学理解方式、研究方式、创制方式,将从"通过视频与图像分析"转向"视频与图像层面上的分析";教育学表达方式、修辞方式或写作方式,将从基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转向基于文字语言、视频图像语言交融式的表达。
简介:中国三十多年体制改革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竞争政策的成效。当改革进一步深化,资源配置方式实行全面转变的时候,中央政府及时提出了'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定位,现有政策体系的重构,就是要以竞争理念指导和影响其他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将这些公共政策纳入竞争政策的价值体系之中。竞争政策定位为国家基本经济政策,既是对以往体制改革实践的理性总结,更是对未来重构经济政策体系的严峻挑战。为推进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的确立,应当在制定竞争政策总体规划、在竞争政策目标下完善竞争法律实施、推进公平竞争审查、改革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弘扬竞争文化、全面提升消费者地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努力。
简介:中国梦的历史逻辑是民族复兴的近代寻梦、现代筑梦、当代圆梦的接力进程。1840年开始的民族复兴的寻梦历程,是基于深刻民族危机的由救亡图存到民族振兴的艰辛探索,也显示出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现代筑梦历程,展现的是要在民族复兴文化自信基础上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之上提出“四个自信”,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实施赶超发达国家战略,实现建国一百周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进入世界强国行列的民族复兴圆梦目标。
简介:安倍政府罔顾民意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引发了在野党和民众的广泛抗议,护宪人士普遍认为《新安保法案》违反宪法精神,制定和通过程序存在宪法争议,将提起违宪诉讼。纵观日本违宪审查的理论与实践,最高法院对宪法诉讼长期以来采取谨慎消极立场,恐难以通过司法途径确认法案违宪。面对违反宪法如此明显的《新安保法案》却不能通过宪法诉讼认定其违宪,引发各界对违宪审查制度的反思。有必要通过对《新安保法案》的法理解读,来阐明其违宪的具体表现,如法案内容违反日本宪法的民主主义精神、和平主义精神,法案通过程序涉嫌违宪,以国会中的多数派架空国民中的多数派等等,进而反思日本违宪审查制度中的司法消极主义和宪法判断回避对宪法诉讼产生的不利影响,为护宪力量今后更好的采取措施维护和平宪法提出建议。
简介:诉讼标的作为学理上的概念,从其本质机能上讲,具有'体系概念'和'指示概念'的两面性。日本的著名的诉讼标的(诉讼物)论争就是从其体系概念的层面展开的论争。但经过多年的论争发现,没有哪一个诉讼标的学说能够解决民事诉讼中的所有问题。故,日本民诉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于诉讼标的的研究方向转向于研究解决个别问题。从日本样本来看,对体系性诉讼标的之研究正在逐渐固化、淡化,诉讼标的概念在具体问题解决上的相对化(指示性)机能逐渐被接受,体系性诉讼标的概念正在变成一种解决问题时的思考工具。诉讼标的概念是与其民事诉讼基础理论和民事裁判制度共同发展的,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中有不同的机能和含义。在我国现有语境下,如想解决诉讼标的识别问题,首先应对诉讼标的概念的本质机能有清楚的认识和选择,在此基础上对诉讼标的识别之各学说进行选择,进而构筑中国化诉讼标的理论之全景。
简介:以《人力资源开发新进展》(AdvancesinDevelopingHumanResources,ADHR)2005—2015年收录的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期刊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作者国别分布等进行梳理,概括并重点陈述HRD的价值、创新、方法、理论建构、应用、伦理道德、教育、对象等期刊关注的10大研究主题,管窥ADHR的研究动向。HRD需要聚焦于工作场所中员工学习的微观领域,为实践服务;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需要共同合作,建构HRD的理论;利用多元主义方法论,广泛探究HRD的各类问题。
简介: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政治”过程.从政治视角观之,多元权力推动改革并通过改革而实现;从文化视角观之,课程改革是多元教育观的竞相登场并相互角逐的过程;从经济视角看,课程改革是文化资本的再分配过程.课程改革是由具有特定教育价值观的权力主体所推动,围绕文化资本的重新分配,实现权力的再生产、知识的阶层化以及利益的再分配.课程改革是知识、权力和利益共生的过程.如果课程改革缺少制度来规约和调整其中的权力关系、价值关系以及利益关系,那么就会造成权力的压制、文化的霸权以及利益的失衡,这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合理开展,因此课程改革需要走向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