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地震是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重要隐患,开展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桥梁上列车安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试验相结合,振动台试验表明ALS波的地震动峰值达到0.25g时,轮对与钢轨彻底分离,车辆发生脱轨;提出地震作用下列车运行安全性标准,即地震动加速度在40gal-60gal之间,高速列车在桥上允许最大运行速度为150km/h;地震动加速度≥60gal,高速列车应停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疼痛评估及镇痛管理在降低外科术后患者疼痛阈值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泌尿外科接受腔镜手术的患者共计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100例。对照组患者中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疼痛干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后,探究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以及疼痛阈值,将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当天的V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天,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VAS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3天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患者采用疼痛评估及镇痛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疼痛阈值,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因此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简介:晓扶坐在电脑桌前,感到自己的身体破了似的在往外漏气。气慢慢地往下挫,挫到了腹部,胸腔就瘪了下去,躯干成了一个装了半拉子气的皮口袋。接着,胳膊和腿也一点点往外漏气。再后来,她整个软了、瘫了,没弹性了,塌陷了,从椅子上溜了下去,软塌塌的头部搭在椅子坐垫上,软塌塌的躯干摊在地板上。人原来只是个盛了气的人形皮囊哦,她想。
简介:art推荐人:Sylvie政治系硕士,报刊编辑,从如海的展览中觅得所爱。最值得炫耀的事情是,曾经每天必经之路上有班克斯的涂鸦。千石——理查德·朗个展弧线消失在展馆的尽头理查德代表了一类艺术家——大地艺术家。"走出的线"是他的第一件大地艺术作品。他在一块地里来回地走,踩倒草而形成的一条直线,静谧而忧伤,空空的镜头记录了这条直线在旷地上的呜咽。1974年,Richard在路旁每隔一英里放置一块石头,形成了一条264公里长的线。他又在玻利维亚搬开石头以裸露土地而形成线条,圆、正方形、螺旋、十字形和Z字形都是异化了的直线。伦敦泰特美术馆馆长NicholasSerota如此评价道:"艺术史从未能给我们预示朗
简介:大李为人高调,干啥也好显摆.按理说,显摆咋了?又不碍大伙做事儿,不愿听就不听,不想看就闭眼,很简单.关键是大李要权没权,要钱没钱,充其量是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主,这年头这样的人到哪里都没人待见.大李在单位人缘一般,能说上话的自然没几个.卢六虽然和他同事,但结婚前基本没有来往,后来娶了老婆小丽,才慢慢知道了老婆大人居然和大李是高中同学,缘于这层关系,交往就多了起来.
简介: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是进行风险污染物水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进行了3种典型化合物五氯酚、硝基苯和氯化镉对10种我国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24h、48h和96h的急性毒性测试,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相应的急性PNEC,同时与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毒性数据库里的毒性数据计算获得的急性PNEC值,以及综合本实验结果与毒性数据库里的数据计算得到的急性PNEC值进行对比,发现通过3种数据来源获得的急性PNEC值中,硝基苯的PNEC值差异较大,由本次实验结果获得的急性PNEC值最小;其他2种化合物差异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本次实验所选的本土生物中华田螺和麦穗鱼对硝基苯比较敏感,并且数据库中硝基苯的急性致死数据较少、毒性值较大且变化范围较窄,而其他2种化合物数据量较为丰富,变化范围较宽,包括了较敏感物种的毒性数据.这表明为给我国水生生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保护,对于数据量较为丰富并且毒性值变化较宽的化合物(如五氯酚和氯化镉)可以直接根据数据库里的毒性数据进行PNEC值的计算;而对于毒性数据量较少、毒性值偏大且变化较窄的化合物(如硝基苯)需要进行本土敏感物种的毒性测试.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无导线起搏器Micra置入术中释放即刻阻抗对起搏阈值变化趋势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无导线起搏器Micra置入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无导线起搏器置入术中电学参数,将阻抗和起搏阈值分为释放即刻、释放后5~10 min和牵拉试验后3组。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对比3组电学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释放即刻阻抗对起搏阈值变化趋势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1例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男性12例(57%),年龄(72.2±12.5)岁。21例患者置入术中释放即刻阻抗为(798.1±35.3)Ω,释放后5~10 min为(800.9±35.6)Ω,牵拉试验后为(883.6±31.7)Ω,3组阻抗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释放即刻阈值为(0.97±0.11)V/0.24 ms,释放后5~10 min为(0.95±0.12)V/0.24 ms,牵拉试验后为(0.59±0.06)V/0.24 ms,牵拉试验后阈值低于释放后即刻(P=0.003)和释放后5~10 min(P=0.008),阈值有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的趋势。ROC曲线分析显示,释放即刻阻抗≥680 Ω可预测牵拉试验后能获得理想的起搏阈值(AUC=0.989,95%CI 0.702~0.964,P<0.001),预测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100%;而释放即刻阻抗≤520 Ω时起搏阈值不理想(95%CI 0.893~1.000,P<0.001),且不能随时间推移而改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结论Micra无导线起搏器释放即刻的阻抗值对起搏阈值的变化趋势有预测价值,释放即刻阻抗≥680 Ω提示牵拉试验后获得理想的起搏阈值可能性较高,而阻抗≤520 Ω起搏预测阈值不良,建议寻找新的起搏位点。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排放情景下1.5℃和2℃升温阈值出现的时间。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全球地表温度将分别在2029年、2028年和2025年达到1.5℃升温阈值;RCP2.6情景下直至21世纪末期都未达到2℃升温阈值,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达到2℃升温阈值的时间分别为2048年和2040年。伴随着排放情景的升高,完成从1.5℃升温阈值到2℃升温阈值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区域尺度上,达到同一升温阈值的时间主要表现为陆地比海洋早,且陆地对排放情景差异的敏感性相对较差,而海洋达到升温阈值的时间则随着排放情景的升高而明显提前。中国达到相应升温阈值的时间要早于全球,且以东北和西北地区出现的时间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