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对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与正常人群周围神经声像图,总结DPN的一般声像图特征及特异性超声表现;高频超声(HFUS)与肌电图(EMG)进行相关性分析,印证HFUS对DPN的诊断价值;同时观察糖尿病(DM)患者DPN与足背动脉受累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DPN患者30例[A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56.40±8.77)岁]和同期体检或诊治其他疾病不伴发DM及DPN患者30例[B组,正常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5.33±10.10)岁],以及有DM无DPN患者30例[C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54.90±10.48)岁)]。3组行超声检查,A组和B组观察和记录双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双下肢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前后径(D1)、左右径(D2)、横截面积(CSA)、神经被膜、神经束膜、内部回声及彩色多普勒(CDFI)情况;同时A组患者进行EMG检查,记录上述神经的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A组和C组进行双下肢足背动脉的超声检查,观察其管径、斑块、内中膜情况,记录其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结果B组各神经显示清晰,横断面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筛网状结构,神经被膜及神经束膜表现为线状高回声,纵断面表现为由平行线状高回声(神经束膜)分割成的断续管状低回声(神经束);A组各神经肿大增粗、内部回声减低、神经被膜及神经束膜线状高回声模糊不清,D1、D2、CSA均较B组增大,血流信号增多(P〈0.05)。A组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CSA与EMG潜伏期呈正相关(r=0.527、0.910、0.702、0.581、0.793),与电位波幅呈负相关(r=-0.676、-0.298、-0.666、-0.439、-0.586),与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r=-0.766、-0.853、-0.716、-0.877、-0.774);A组及C组足背动脉均有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6年5月所收治的8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位于肝尾叶者1例(12.5%),位于肝左叶者2例(25.0%),位于肝右叶者5例(62.5%)。其中肿瘤的平均直径为(4.84±1.13)cm,最小直径为2.1cm,最大直径为11.8cm。1例患者为肌瘤型,2例患者为血管瘤型,1例患者为脂瘤型,混合型患者最多共4例。结论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全部影像特征,有利于提高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确诊率,同时也有利于理解掌握CT表现与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实施肌切开术所采用的护理干预配合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收治的6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均采取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以及护理依从性和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中的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护理依从性比较结果中,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实施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可以通过围术期护理进行配合,从而降低患者在术后引发并发症的可能性,同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由此可见护理配合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急性良性肌炎血乳酸的变化并探究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急性良性肌炎的儿童50例作为研究组,并将另外50名接受检查的健康的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乳酸和空腹的血糖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患者的CK—MB、LDH、CK和Mb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虽然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发病较急,但是如果可以进行及时地治疗就能够有良好的预后,另外如果能够在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基础上对其病情做出预测,并以此指导病情的治疗,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并提升救治成功率。
简介:摘要评价揿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收集的38例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进行揿针治疗,揿针治疗隔日一换,一般连续治疗10次为1疗程,如需再次治疗,休息2日,再行下一疗程,共治1~3个疗程。结果对38例揿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论38例病例,痊愈17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愈率44.70%,总有效率94.70%,无效率5.30%。结论揿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全身疼痛症状,减轻患者焦虑状态,提升患者睡眠质量,方法简单,疗效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后患者妊娠及痛经的改善情况。方法分析从2012年1月-2014年7月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医疗中心8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行保留子宫的开腹或者腹腔镜病灶切除术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2例病灶切除术均获得成功。2组手术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腹腔镜手术的病例在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与开腹手术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例存在痛经的患者中术后缓解病例69例,缓解率88%,35例不孕患者中术后成功妊娠病例24例。结论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及生活质量,并显著提高患者手术后的妊娠几率,而腹腔镜手术有住院时间短,出血少等优势,对于年轻并想保留生殖能力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会阴无保护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120例作为无保护组,选同时期我院经阴道正常分娩的产妇120例为常规组(两组均为初产妇),比较会阴裂伤的程度以及盆底肌肌力。结果无保护组产妇会阴裂伤发生的几率为75.0%(90/120),常规组产妇会阴裂伤发生的几率为83.3%(100/120),无保护组的Ⅰ裂伤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Ⅱ度裂伤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两组在Ⅱ类肌纤维肌力方面比较,无保护组大于常规组(P<0.05)。结论会阴无保护分娩有利于降低盆底肌力损伤,减少会阴裂伤的发生。
简介:目的比较先天性肌性斜颈大龄患儿心理行为状态在胸锁乳突肌部分切除矫形术前后的变化,为手术治疗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选取行患侧胸锁乳突肌部分切除矫形术的部分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共48例,根据评估量表适用性要求,按年龄及性别将患儿分为四组:8~11岁男性组10例,8~11岁女性组9例,12~16岁男性组14例,12~16岁女性组15例.分别选取同年龄段、同性别、同例数的在校学生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估患儿术前及术后1年心理行为状态,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前先天性肌性斜颈男性和女性患儿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和健康对照者[41.67%(10/24)比12.50%(3/24)和8.33%(2/24)、37.50%(9/24)比12.50%(3/24)和4.17%(1/24)],术前先天性肌性斜颈8~11岁和12~16岁患儿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和健康对照者[7/19比2/19和1/19、41.38%(12/29)比13.79%(4/29)和6.90%(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11岁男性组术前分裂样、抑郁、交往不良、体诉、社会退缩及总粗分明显高于术后及8~11岁男性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1岁女性组术前抑郁、社会退缩、体诉、分裂样及总粗分明显高于术后及8~11岁女性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6岁男性组术前体诉、分裂样、交往不良、不成熟、强迫性及总粗分明显高于术后及12~16岁男性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6岁女性组术前焦虑强迫、体诉、分裂样、抑郁退缩及总粗分明显高于术后及12~16岁女性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肌性斜颈大龄患儿心理行为状态较健康儿童差,得当的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心理行为状态.
简介:目的探讨预构带骨间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4月~2015年9月,采用预构带骨间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骨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18~57岁,平均35岁;桡骨8例,尺骨4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骨折均完全愈合,骨折愈合率100%,前臂旋转功能优良率90%以上。结论采用预构带骨间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骨缺损操作简单,为移植骨提供了有效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增强抗感染能力,为治疗尺、桡骨骨缺损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