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市疟疾流行特点与趋势,并探讨疟疾防治策略,为制定我市防治策略和监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市近10年疟疾监测数据,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统计不同年份的发病率,分析职业、时间、年龄、性别、传虐媒介、疟原虫种分布特点情况,进行透视表分析。结果①外来流动人口、常住人口疟疾的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10年外来人口检测阳性率为0.666%,显著高于常住人口的0.3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疟疾感染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5-10月发病率较高,高峰期为6-10月阳性率均高于1%,本市疟疾季节性分布明显;③农民发病率为43.34%,其次是市区居民26.14%,疟疾发病具有明显职业特征性;④1232例疟疾患者中男性占61.28%,女性占38.72%,男女比例1.58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段以30~、40~、20~、50~分别占21.92%、21.59%、19.72%、16.88%;⑤疟疾的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溪流按蚊,分别占捕获按蚊总数的68.10%、31.57%、0.32%,中华按蚊是传播疟疾的优势蚊种;疟原虫种中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分别占70.37%、29.38%、0.24%,间日疟原虫是疟疾的主要的虫种。结论我市的疟疾疫情保持稳定水平,且发病率较低,农民和外来流动人员是重点管理对象,抗疟的重点季节是夏秋季,落实好季节性抗疟措施,及时发现传染源,不遗余力地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间日疟防治工作,使用除虫菊酯类药物浸泡蚊帐,是今后控制疟疾的传播和扩散的重要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南宁市疟疾防治效果,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分析1997年-2006年基层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所)疫情报告、疟疾个案调查资料和“三热”病人血检原始记录。结果10年间共开展“三热”病人血检疟原虫196246人次,阳性2人,阳性率0.001%;流动人口血检9617人次,阳性123人,阳性率1.28%。IFAT检测本地居民12915人,阳性率0.14%,流动人口检测6091人,阳性率0.29%。疟疾疫情报告137例,流动人口发病134例,占97.81%,血传发病3例,占2.19%,无内源性及继发病例。结论措施落实,防治效果显著,重点需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对高危人群进行疟疾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该镇的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工作进展情况。方法每年5-10月开展以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的“三热”病人,制作厚薄血膜血检疟原虫工作,以本镇人口数2‰比例为年监测任务数,对本月疟区的外来人员或从疟区外出回归人员使用荧光抗体筛检或血检疟原虫作为流动人口的监测工作。结果共监测21年血检2835人次,未发现疟原虫阳性者,县疾控中心累计复检血片697张,结果与该镇检查结果相符。荧光抗体筛检2856人次,阳性35人。进一步血检未发现疟原虫阳性者,直接血检78人,疟原虫阳性的10人,阳性率12.82%,均为间日疟原虫。结论由于该镇多年未发现疟疾病人,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程度已经很淡薄,在10例病人中该医院只查出1例,而其他病例则到县级医院或疾控中心查到。这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只要提高医务人员、学生、乡村医生的防治知识,积极开展临床教育工作,消灭蚊子孳生地,防蚊灭蚊,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对疟疾阳性者进行正规的治疗,定期随访,作好次年休止期的抗复发工作对病人真正做到全程按时足量的治疗原则。在县级政府支持下,防保人员积极努力,保证同本县同步在2014年消除疟疾。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重症疟疾临床特征和诊治情况,评价以青蒿素为主联合疗法效果及不良反应,为重症疟疾救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联合国驻刚果(金)稳定特派团中国二级医院住院治疗的28例重症疟疾维和人员进行分析。结果期间疟疾住院患者362例,其中重症疟疾28例,占7.73%,均为恶性疟疾,从发病到确诊中位时间2.3 d(2~5 d)。使用静脉注射青蒿琥酯或蒿甲醚后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抗疟治疗及对症治疗均治愈,2例出现治疗反应延迟,无死亡病例。结论青蒿琥酯或蒿甲醚后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抗疟疗法对于重症疟疾安全有效。
简介:目的比较利比里亚维和分队使用的疟疾预防方案,为执行类似任务时选择合适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2004年利比里亚5个维和分队使用的4种预防疟疾方案效果和副作用进行对比,并追踪回国后强化预防情况和复燃率.结果采用4种预防疟疾方案(雷利亚姆、氯喹、科泰新、氯喹联合氯胍)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0.0%、54.4%、23.0%、41.0%和23.4%,中国3个分队回国后预防强化方案实际服用人数及复燃率分别为0(0.0%)/2(7.4%)、2(7.1%)/9(12.5%)、3(8.0%)/7(11.3%).结论4种预防疟疾方案中,雷利亚姆预防疟疾效果最好,副作用小,回国后强化预防有助于降低复燃率.
简介:目的了解深圳市大鹏街道1993—2005年疟疾流行及防控效果,为制定今后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大鹏街道1993—2005年疟疾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3—2005年对11503人次“四热”病人进行血液涂片镜检出疟原虫阳性407例(阳性率为3.54%),其中内源性358例;本地发病累计394例,年发病率为0—769/10万,年均发病率为82/10万。1993、1994年为疟疾发病高峰期,年发病分别为187、108例,2000年以后只发生3例。全年均有疟疾病例发生,发病主要集中在1993—1994年间的6—9月份,两年共8个月的发病教占疟痰病例总数的51.1%(208/407)。16-30岁年龄组病例发病最多,占发病总数的71.0%。结论应根据地区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疟疾预防控制措施,发热病人血检是目前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手段。
简介:摘要 南苏丹位于热带地区,常年战乱,卫生条件差,传染病施虐,尤其是疟疾对联合国维和部队人员及当地人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联合国在南苏丹瓦乌市设立了二级医院, 笔者在为期8个月的维和期间共诊治疟疾患者共39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剧烈头痛、高热,经过正规的抗疟、降温等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得到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青神县疟疾疫情的实际情况,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防治方法与对策。方法分析1998-2010年疟疾疫情报告数据并进行等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青神县1998-2010年疟疾疫情总发病人数170例。其中本地病例共63例,均为间日期疟;输入性病人数107例,其中恶性疟37例,间日疟70例。死亡人数1例。2005、2006两年,出现了疟疾发病的高峰期,达到近10年最高值。2009和2010年,疟疾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年发病率为0.5/十万和1.5/十万。发病男女比例为1.61,发病年龄以21~4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占23.12%;以农民、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37.06%、62.943%。全年各季节均有发病,每年7~10月份为发病高峰季节,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9.43%。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血按蚊。结论青神县疟疾疫情处于稳定的低水平,今后防治工作重点要加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和流动人群管理,增强疟防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疟疾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我国疟疾消除后阶段输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估疟疾输入风险提供参考工具。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初步建立疟疾输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择国内18名疟疾防治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展开2轮专家咨询,请专家对每项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进行打分,并计算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意见协调系数,筛选指标后计算各指标权重。分别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数,权威系数和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内在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结果13名专家完成2轮咨询,最终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的疟疾输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2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72%(13/18)和100%(13/13)。对于各项指标重要性评分和可操作性评分的Kendall协调系数值分别为0.22和0.25,均具有显著性。指标体系重要性评分、可操作性评分、熟悉程度评分和判断依据评分的克朗巴哈α系数值分别为0.938、0.945、0.983、和0.962。各二级指标条目下归一化权重值居第1位的三级指标分别为境外感染风险中的入境人员是否严格执行防护措施(0.048 1)、虫媒特征中的当地媒介能量(0.019 8)、自然因素特征中的当地海拔(0.028 5)、外部暴露风险中的来源国抗疟药物可及性(0.034 2)、境内传播风险中的当地与来源国的地理位置关系(0.050 1)和内部防控能力中的多部门联合防控机制(0.044 6)。结论所构建的疟疾输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为消除疟疾后防止其输入后再传播、巩固疟疾消除成果提供参考工具。
简介:目的评价伯氨喹与蒿甲醚联合治疗恶性疟疾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3月坦桑尼亚中坦友谊医院住院的恶性疟疾100例,按设定的治疗策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肌内注射80mg蒿甲醚,1d-1,连续治疗7d,首次剂量160mg;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22.5mg伯氨喹,1d-1,连续服用8d。依据恶性疟疾临床治愈标准,评价2组患者出院时疗效(痊愈、无效)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治愈患者出院后28d内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无效、复发率分别为98%、0、2%和82%、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伯氨喹与蒿甲醚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恶性疟疾疗效,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在恶性疟疾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为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在恶性疟疾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恶性疟疾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提取血液样品120份,每例2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技术检测,分析比较两组恶性疟疾原虫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恶性疟疾原虫密度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灵敏度为71.7%,对照组为6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特异性检测都为100.00%,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疟疾原虫密度区间为10-100、101-1000、1001-10000和10001-100000等,观察组检测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在恶性疟疾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很好的检测出恶性疟疾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筛选出感染恶性疟疾的患者,适应于恶性疟疾的快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