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56年工资改革奠定了计划经济时期工资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希望通过建立等级工资制、扩大级差、推广计件工资和建立奖励制度等方式,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笔者以上海市档案馆藏相关档案资料为依据,对全行业合营前后上海纺织业新合营企业工人的工资变动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认为1956年的这次工资改革在增资指标不断降低、保证工资水平不出现大的波动的情况下,很难达到贯彻所谓"按劳取酬"的工资原则、建立合理等级工资制度、促进劳动生产率发展的目的。而在全行业合营前后积累的如工资制度混乱、冻结工资、取消变相工资等问题,更加剧了这次工资改革的负担,最终导致这次工资改革只能是一次十分不彻底的调整性改革,不仅没能建立稳固的工资体系,甚至加剧了工资工作的随意性。此后企业职工工资制度不断受到政治、文化等非生产因素影响,逐渐走向"平均主义",成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非制度"化的集中表现。
简介:一、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自然、保护环境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也就自然地成了人们的消费时尚,进而逐渐成为主导国际贸易的新潮流。各国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环保措施纳入了其国内立法之中,同时又缔结了国际条约,如《国际环保公约》及WTO框架下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纷纷人幅度降低关税并取消配额等数量限制措旅,转而采用更隐蔽、更灵活、技术性更强的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对其国内产业加以保护,这些措施中,绿色壁垒由于顺应了人们的消费时尚,这样,它就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堂而皇之地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制造了一道屏障,并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