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常规胃镜与无痛胃镜在上消化道异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9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依据实际入院时间分别纳入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胃镜治疗,观察组接受无痛胃镜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治疗成功率及临床相关指标。 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97.14%)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时长(11.45±2.10min)短于对照组,其治疗期间呼吸频次(70.16±5.34次/min)少于对照组,其平均动脉压水平(91.67±4.35mmHg)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常规胃镜相比,无痛胃镜在上消化道异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更为理想,可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促进治疗操作顺利开展,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电子胃镜检查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接受的100例电子胃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比较其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胃镜诊断对早期胃癌的意义。方法:将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疑似患有早期胃癌的患者进行筛选后,将符合此研究的68例患者纳入此实验对象,病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9月---2018年3月间,68例患者先进行胃镜检查,再进行病理检验,最终以病理结果为准,而后对胃镜检查早期胃癌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所选的68例疑似早期胃癌的患者有62例经胃镜诊断为早期胃癌,后又经病理进行检验,68例患者中检测出有2例为早期胃癌,说明胃镜在诊断早期胃癌有一定的准确性,准确率达到了91.2%,胃镜结合病理检查的准确性较只单纯行胃镜检查的诊断率要高,其诊断率为94.1%,数据上出现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确定无痛胃镜检查观察以及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进入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展开研究,数量总计为8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4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检查方式,而观察组在需要在正式检查开始前注射丙泊酚,然后再开展无痛胃镜检查。在检查完毕之后,对于两组的流涎、恶心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了解不同护理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和差异,最终可以总结出有效的处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的流涎、恶心等问题,只有2例患者发生了呛咳的问题,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患者中,有16例流涎、22例恶心、16例呛咳,满意度只有56.82%,两组患者各项数据都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 在医疗临床中,进行胃痛胃镜的检查过程中,联合精心护理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具备较高的耐受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胃癌疾病的诊断上,应用胃镜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0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是接受胃镜活检以及术后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从胃癌诊断准确率、病理类型检出以及病灶分化方面进行不同检查方式的比较,评价经胃镜活检对诊断胃癌的价值。结果:经术后病理检查,300例均确诊胃癌,而经胃镜活检确诊287例胃癌(95.67%),8例疑似,5例排除胃癌,不同检查方式对胃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检查对印戒细胞癌检出率为21.67%,高于胃镜活检13.94%(P<0.05),术后病理检查对管状腺癌检出率23.66%,低于胃镜活检33.45%(P<0.05);对胃癌分型检查上,经胃镜活检分化型112例(39.02%),低于术后病理检查检出185例(61.67%)的分化型检出率(P<0.05)。结论:胃癌的临床诊断上,采取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胃镜活检对病理分型检出率低,但是总体而言胃镜活检应用价值显著,适用于实际对胃癌的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睑板夹辅助杆在睑板腺囊肿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9年1月至12月安阳市眼科医院行睑板腺囊肿切除术80例(8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术中使用作者设计的睑板夹辅助杆帮助固定睑板腺夹;B组40例,术中单纯使用睑板腺夹。术后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耗时、治愈率及复发率。结果A组手术耗时(10.1±1.1)min,少于B组的(12.6±1.2)min(t=9.42,P<0.05)。术后1周治愈率两组均为100%,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复发者。结论睑板夹辅助杆用于睑板腺囊肿切除术,操作简便,可缩短手术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总结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的筛检策略。方法对2013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高清晰度胃镜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或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469处病灶的胃镜图像进行重新判读,分析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态,病灶是否位于萎缩区域内、是否位于贲门部、形态学类型、有无清晰边界、边界是否规则、病灶颜色等信息,总结早期胃癌和胃HGIN在高清胃镜下的形态学规律。结果469处早期胃癌或HGIN中,无HP感染史的病灶占2.1%(10/469),溃疡型病灶占7.7%(36/469)。可疑HP感染的非溃疡型病灶(423处)中,萎缩区域外病灶57处,其中贲门部病灶共28处,白光内镜下呈红色调者占82.1%(23/28);非贲门部病灶共29处,具有清晰边界或白光内镜下呈白色调者占82.8%(24/29);萎缩区域内病灶366处,其中隆起型病灶共73处,具有清晰边界或顶部有不规则凹陷者占95.9%(70/73);平坦/凹陷型病灶共293处,边界不规则或窄带光成像下呈茶褐色调者占90.8%(266/293)。结论根据胃内有无HP感染、病灶发生的部位和形态学类别的不同,以上内镜下形态特征可以作为高清胃镜下发现早期胃癌和HGIN的线索。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痛胃镜(PG)在消化内科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6月在某人民医院就诊的180例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镜检查,试验组采用PG检查,比较两组检查前后血压及心率(HR)变化情况、操作耗时、检查过程中恶心及呕吐发生情况、中途停止检查率。结果检查前,两组血压、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试验组血压、HR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压、HR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检查时间为(2.48±0.45)min,短于对照组的(5.52±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恶心及呕吐发生情况、中途停止检查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G检查消化内科患者对其造成的痛苦少,操作方便,在病情诊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