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精神分裂症目前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致病原因,若是人们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异常便需要警惕是否出现精神分裂症。大多数人患精神分裂是从青壮年开始的,病情发展缓慢,若是没有及时发现进行有效的治疗,便会在反复发作的过程中加重精神分裂,所以最终可能会发展为慢性化的疾病或者出现衰退的情况,部分精神分裂的患者经过治疗后会痊愈或者保持基本痊愈的状态。精神分裂患者的意识是清晰的,智能也基本正常,只是会在发作时出现不符合逻辑的联想、妄想、思维松散、情感表达出现问题或者社会功能出现缺失、损害等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并分析氨磺必利、利培酮、喹硫平对于首发及复发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60例复发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40例、利培酮组40例与喹硫平组40例,三组中首发患者及复发患者各20例。几组患者分别采用对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后8周采用PANSS阳性或阴性量表以及CDSS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评价药物疗效,用TESS症状量表来评价几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方面,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磺必利、利培酮、喹硫平治疗首发或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性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均为临床上可选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家庭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已恢复认知能力且病情稳定,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家庭支持性心理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各因子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复发率为28.33%(17/60)明显低于对照组73.33%(44/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PRS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方法通过采用追溯病因法、反复思考法和不断认识法,对一例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反复和长期多年的分析和研究。结果经过研究,显示本病病因(发病机制)为患者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又由于受到一些精神刺激的诱导,滑入了一个难于自拔的精神“陷阱”。该“陷阱”分为心理病因层和生物病因层。心理病因引发生物病因。心理病因决定能否发病和预防;生物病因决定能否根治。结论本研究已明确该病具有包括心理病因和生物病因的两个病因,即是一个双层的精神“陷阱”。揭示了引发本病的关键的假暗示机制和“倒刺”效应。本研究发现该病是可以预防的。发现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疗该病的精神疫苗。本研究证明该病是不遗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