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传统外固定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9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29例。研究组患者采用传统外固定联合中药外敷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仅采用石膏外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针对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骨折部肿胀消除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骨折部肿胀消除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传统外固定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0月,对照组、观察组各入选患者100例,对照组给予基本的预防措施,不用药,非直线型固定+贴膜固定+三面粘胶,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患者进行化疗时,以复方丹参注射液浸湿纱布,覆在套管针敷贴上,到输液结束后,30min取下,对比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例次率6.0%低于对照组16.0%,静脉炎等级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疼痛水平、灼热感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效果较好,不仅可降低发生率,还可减轻其危害。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增生性瘢痕, 结合使用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接收 的, 身体具有瘢痕的患者 100 例, 采用随机平均分组的方法把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 50 例患者, 分别用对照和观察给予其命名其中。对照组的患者接受的是单独针刺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的是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的方法。 结果 增生性瘢痕得到改善的对照组患者有 37 例, 占总人数的 74% ; 观察组患者有 49 例, 占总人数的 98%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讨论 在医疗机构内部出现增生性瘢痕的患者, 给予针刺配合使用中药外敷的治疗方法, 能够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瘢痕增生的现状, 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 同时, 也能够促进患者未来的身体健康水平, 对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所以这种方法也值得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自制布袋在脊柱科中药外敷的应用,解决了胶布贴外敷中药时带来的不良反应,且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脊柱骨科一病区住院并医嘱有中药外敷的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化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在调配好中药外敷后,采用传统的胶布贴在患处;观察组在调配好中药外敷装进自制的袋子里,敷在患处并采用绳子捆绑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对胶布过敏、胶布撕伤、胶布脱落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采用自制布袋进行中药外敷后,患者皮肤出现胶布过敏、胶布撕伤、胶布脱落现象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外敷治疗下肢骨折早期肿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 2021 年 01 月—2021 年 9 月收治的 6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 30 例,对照组选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用中药外敷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30例,其中治愈16例,占53.3%,好转13例,占43.3%,无效1例,占3.3%,临床总有效率96.7%,相比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和VAS 评分均显著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皮肤肿胀高峰期及皮肤褶皱出现时间分别为 (2.54±0.65)、(6.48±1.63)d, 均短于对照组的 (4.38±1.43)、(8.77±1.52)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敷联合艾灸对中风后肩痛的护理。方法:选择2020年07月至2022年06月我院康复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痛患者60例,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敷联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后较护理前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后较护理前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外敷联合艾灸对中风后肩痛的护理具有积极意义,改善患者肩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病症好转,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