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9 个结果
  • 简介:密尔的美德学说有其实质内涵,又有其政治意蕴。前者是说,美德与智力、审美一样,都是我们运用和发展自己的高级官能而获得的,所以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基础,同时,美德又有伦理维度,即是一种能关注社会利益,具备公众情感的道德品质;后者是说,美德既然是获得幸福的基础,所以培育和促进人们的智力和美德就是优良政治的最主要任务。

  • 标签: 密尔 美德 政治意蕴
  • 简介:公共政策过程能真实反映一国政治体系结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甚至更根本的历史文化基础。本文通过选取“决策过程”与“执行过程”两个切入口,以公共政策的结构分析为基础,管窥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具体细节上的异同。以此为基础,找寻理解各国政治体系结构的钥匙,并阐释比较公共政策研究的中国立场和本土化学术理念。

  • 标签: 公共政策过程 政治体系 中西比较 本土化
  • 简介:罗尔斯一方面恪守自由主义的中立原则,另一方面又拒斥霍布斯式的“私人社会”,认为良序社会的正义原则及相应的制度是一种内在善,是公民应为之奋斗的共享的终极目的,两者形成了紧张关系。为了解释其张力,罗尔斯援引奥克肖特关于事业联合体和公民联合体的区分指出,有着共享目的的政治社会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共同体,而只是实践联合体(公民联合体),它相容于中立原则。但事实上,对于罗尔斯而言,中立原则和共享目的的和解依赖于更深层次的共享——对自由及其相关价值的共享。正是奠基于这两个层次的共享目的,政治认同得以确立,“稳定性论证”才得以完成。

  • 标签: 政治 社会实践 联合体 政治正义 共享目的 政治认同
  • 简介:秦汉政治文化整合是对先秦的思想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取舍、加工、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儒学思想发生了变异。变异的外因是社会变革使士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因是儒家思想的分化。这一变异主要是遗失了先秦儒家的真精神,包括社会批判精神的遗失,君臣关系的扭曲、礼乐传统的变异、民本思想以及人间真性情的遗失等。但也有个别儒者对儒学真精神进行着不懈的追寻和努力的拯救。

  • 标签: 秦汉政治文化整合 儒学 变异 真精神
  • 简介: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有其独特的政治功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纪念活动的政治功能得以充分表达和释放。具体表现为:借助纪念活动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纪念活动成为理论诠释的重要载体;借助纪念活动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纪念活动成为政治动员的重要契机;借助纪念活动协调国共关系、整合各派力量、凝聚各方人心,纪念活动成为政治整合的重要途径;借助纪念活动给予共产国际、苏联和世界其他国家以配合和支持,纪念活动成为协调国际关系的重要媒介。

  • 标签: 毛泽东 纪念活动 政治功能 表达
  • 简介:村民自治,顾名思义,是一种“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也是宪法和法律的层面对于村民委员会的规定。而且从长远来看,要催发基层民主的发育,以村委会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当前学者对村民自治的探讨也主要是将其与基层民主联系起来.虽然在我园当前的现实情境下,村委会选举多少带有点“仪式上的审美性”,许多村规民约被作为国家治理的方式而存在。

  • 标签: 村民自治 中国政治发展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委会选举 基层民主 村民委员会
  • 简介:朱德关于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的建军总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等。

  • 标签: 朱德 军队政治工作 生命线
  • 简介:自从18世纪后期以来,美学与政治已经完全相互浸染纠缠在一块,因此,政治思想之中的审美转向其实是一种回归,或者说是一种直到更有利条件出现时而出现的一种被延误阻挡的转向。政治根本上就是审美的,政治通过对感觉的重新分布或划分而发挥作用。民主政治就是着手通过培养新的看和听的方式而让不能被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被看到和听到,并打开和不断揭示那些可理解性和可能性的条件,而创造有利于思想和行动的替代选择的可能性。

  • 标签: 政治思想 审美转向 政治审美化 民主政治
  • 简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它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党的领导的恒久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有效举措。他就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必须采取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树立榜样,以指导和推动全面工作;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用自我教育或自我批评的方法。重温毛泽东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价值基础》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奠定了价值基础,而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高度,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历史性跨越。这部著作理论研究有深度、有新意,在实践研究方面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价值基础
  • 简介:和谐社会的理性政治治理是任何国家社会发展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与技术路线。在政治学视阈下进行分析,中国和谐社会政治治理必须追求和确立以下基本价值向度:民主的理性塑造;社会秩序的法治治理;领导公信力的组织运作;意识形态的有效主导;社会福利制度的公正关怀。唯有如此,和谐社会才能顺利实现。

  • 标签: 和谐社会 政治治理 价值向度 中国
  • 简介:一、本质主体与形式主体。政治合法性在语言学意义上由两个固定词汇,即政治与合法性组合而成。尽管政治合法性本身的内涵大致稳定,但仅就语言学角度而言,政治合法性却仍然分别具有本质主体和形式主体两种对立的主体关系。

  • 标签: 政治合法性 政治主体 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 政治权力
  • 简介:申文杰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无论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占有突出地位。毛泽东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做了多方面阐述,

  • 标签: 意识形态理论 毛泽东 政治家 功能理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简介:习近平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强调,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他提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他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他指出,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建、军强、民富、国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论
  • 简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就如何抓好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其中包括明确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最高领导地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反对分散主义,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反对宗派主义,加强党的团结统一;反对搞两面派,对党忠诚老实。毛泽东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思考不仅指导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实践,而且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也有重要启迪。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政治建设
  • 简介:本文是英国学者巴雷特教授代表作《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一书的第二部分,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道教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着重梳理了当时著名道观的源流,分析了嵩山以及上清派在唐朝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 标签: 唐高宗 武则天 道教 政治
  • 简介: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始于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戴维·阿普特的《现代化的政治》(1965),鲁·派伊的《政治发展面面观》(1996)和塞缪尔·亨延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等,是上世纪60年代比较政治学界以发达国家为蓝本来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时提出的比较政治学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学界莫衷一是。享延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布莱克则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用一种合法制度来代替个人独断,全体公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序上参与选择政治领袖和政策,个人选择权可以通过有效的公民参政权得到保障。我国学者罗荣渠给政治现代化下定义时指出,政治现代化是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大转变中,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钱乘旦则直截了当地将政治现代化概括为就是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总的来说政治现代化指的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政治领域的反映。

  • 标签: 政治现代化 评价标准 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
  • 简介:在晚清和民国,中国的政治正当性发生过重大的历史转型。在经历传统正当性危机的同时,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逐步重建新的政治正当性轴心。新的政治正当性以“去道德化”为时代标志,以世俗化的历史主义目的论为知识背景,确立了三个重要的正当性轴心:自由之正当性、民主之正当性和富强之正当性,并分别形成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国家主义这三种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思潮。从天理到公理,再到潮流,近代中国的政治正当性逐步失去了超越的和客观的性质,走向历史的和心理的主观意向。与此同时,政治正当性的基础也有一个从善(德性)到权利(自由)的转型过程。

  • 标签: 正当性 天理 公理 权利
  • 简介:王船山对于民意政治的反思是以考察民意和天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关于民意和天命,船山鉴于民情的无意识、非理性等特征而徘徊在“即民见天”与“援天观民”之间。关于中国民意政治的雏形:民岩,船山认为“民本非岩,上使之岩”,这是对传统“民岩”观的巨大颠覆。关于民间舆论的监督形式:“清议”,船山看到了“清议”有非理性、泛道德性的层面,主张以法约束之。

  • 标签: 王船山 民意 政治 反思 得失 监督形式
  • 简介:为揭示'院政时期'政治结构的特点,以日本当代天皇'生前退位'为引,对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出现的天皇退位、'上皇'、'院政'等相关历史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分析表明,'院政'作为平安时代后期的主要政治形式,它的出现,导致了之前统一集中于朝廷的日本国家权力出现了崩裂,分散到不同的政治集团之中,进而出现了'双重王权结构',甚至'三重王权结构'的奇特政治现象。同时,原本无缘于朝廷政治生活的中下层军事贵族走进了国家权力中心,带来了武士阶级的发展壮大乃至武士政权的确立,使得之后的日本政治结构乃至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标签: 院政 天皇 平安时代 王权 摄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