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采用中医疏肝法辅助治疗出血性胃炎来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而为出血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信息。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出血性胃炎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为32例。对照组采用硫糖铝片治疗;治疗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疏肝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者为28例,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与对照组21例,占65.6%,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者1例,不良反应率为3.1%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占18.8%,P<0.05。结论相比硫糖铝片来说,采用中医疏肝法辅助治疗出血性胃炎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剪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至12月出生的新生儿按出生顺序分为实验组B1,B2和对照组A,对照组新生儿采用传统的气门芯结扎脐带,常规护理,等待脐带残端自然脱落;实验组在气门芯结扎的基础上,于出生36h,48h后对残端进行二次剪脐。比较三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二次剪脐可缩短脐带脱落时间,减少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脐部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刺法对高脂血症患者的影响。方法86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针刺组50例和普通针刺组36例,子午流注组在辩证明确的基础上,依照《针灸大成》1子午流注纳甲法流注开阖“阳日阳时开阳经穴,阴日阴时开阴经穴”的原则,逐日按时开穴。1日1次,每周连续针刺5天,间隔2天继续下一周,8周为一疗程。普通针刺组取与发病有关的脏腑循经取穴并配合随证选穴。1天1次,每周连续针刺6天,间隔1天继续下一周,8周为一疗程。观察患者针刺后血液粘度、血脂含量的变化。结果子午流注组治疗后症状及血液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普通针刺组治疗后症状及血液指数也较治疗前降低(P<0.05);子午流注组治疗后(胸闷)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普通针刺组治疗后也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子午流注组症状评分、症状评分均较普通针刺组改善明显(均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对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ELISA一步法检测导致出现(HBsAg)钩状效应(HBsAg假阴性)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150例,其中,HBeAg阳性HBsAg阴性标本35例,倍比稀释标本后分别应用ELISA二步法和一步法检测HBsAg,观察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及不同稀释比与吸光度的变化。结果检测35份标本原血清结果,一步法HBsAg均为阴性,二步法均为阳性;一步法,大部分标本从原血清至17均为阴性,吸光度值OD为0.076,117稀释后OD值逐渐升高,从1126至11023吸光度变化不大(OD值3.30±0.15),12058后OD值逐渐下降;二步法从原血清到1266吸光度变化不大(OD值3.20±0.17)),1524后OD值逐渐下降。结论ELISA二步法可避免HBsAg浓度过高致钩状效应所引起的HBsAg检测结果假阴性。
简介:目的:探讨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两孔法40例患者,三孔法50例患者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数据用SPSS20.0进行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采用t检验;术后疼痛情况、术后患者满意度、术后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且以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并发症发生。两孔法手术时间(41±12.3)min比三孔法(48±15.88)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7,P=0.036)。两孔法与三孔法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0.22)d比(1.9±0.17)d、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2±0.22)d比(1.9±0.17)d、术后住院天数(3.8±0.85)d比(5.1±0.71)d,均比三孔法有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评分为0分者两孔法组有22例(55.0%),三孔法组仅有13例(26.0%);疼痛评分介于7~10分之间的患者两孔法组有4例(10.0%),三孔法组有8例(1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552,P=0.010)。满意度评分两孔法组5分者有14例(35.0%),三孔法组有8例(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28,P=0.015)。结论两孔法患者较三孔法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术后满意度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