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通过甲状腺峡部结节的超声特征鉴别其良恶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术及颈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且有病灶位于峡部的196个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征,根据手术石蜡病理将结节分为良恶性2组,对2组结节的超声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回顾分析同期于本院行甲状腺全切术及颈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且位于甲状腺侧叶的239个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超声特征,比较分析峡部与侧叶甲状腺恶性结节各超声特征的差异。验证2种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对甲状腺峡部结节的诊断效能。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结节患者年龄及结节大小有无显著差异;用χ2检验比较良恶性结节各超声特征及患者性别有无显著差异;用χ2检验,必要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峡部与侧叶恶性结节各超声特征有无显著差异。结果低回声、实性结构、边缘不光整、微钙化、周围型血供、低血供等超声特征为甲状腺峡部结节恶性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峡部恶性甲状腺结节比侧叶恶性甲状腺结节更易表现为纵横比≤1、甲状腺外侵犯、与包膜接触面积>25%、周围型血供、低血供(P均<0.05),且更易发生颈部中央组淋巴转移(P=0.041)。本组4A、4B类甲状腺峡部结节的实际恶性率皆明显高于2种TI-RADS的推荐恶性率。结论纵横比>1并非鉴别甲状腺峡部结节良恶性的良好超声指标,周围型血供、低血供等非灰阶超声特征可协助峡部结节的良恶性鉴别;与侧叶结节不同,当甲状腺峡部结节为低回声时,就应提高警惕;当对峡部结节进行风险分层时,应适当升级。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多层螺旋 CT重组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 2019年 5月 ~2020年 5月收治的 9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列为研究的对象,按照其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49例)与研究组( 49例)。其中,对照组给予 X线片扫描技术的诊断方式,研究组给予多层螺旋 CT重组技术的诊断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在诊断腰椎峡部裂方面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者骨质具体诊断情况好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患者的检测精准度也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多层螺旋 CT重组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较高,能够提升对腰椎峡部裂骨质的具体诊断情况,并且具有较高诊断精准度,值得将多层螺旋 CT重组技术大力推崇,并运用于临床之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主动脉峡部(AOI)血流频谱变化特征诊断羊水过少胎儿窘迫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11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超声检查的羊水过少胎儿83例,将其分为窘迫组(64例)与无窘迫组(19例),另选取同期200例羊水量正常胎儿为对照组。获取3组胎儿AOI血流频谱,观察舒张期血流有无缺失或反向,测量收缩期速度时间积分,舒张期速度时间积分,计算主动脉峡部血流指数(IFI),并进行分型。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IFI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间IFI分型的差异。结果窘迫组胎儿IFI值低于对照组和无窘迫组(0.16±1.09 vs 1.21±0.05 vs 1.19±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773、7.543,P均<0.05),无窘迫组胎儿IFI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窘迫组胎儿AOI舒张期血流缺失或反向率高于对照组和无窘迫组(68.42% vs 1.56% vs 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822、55.710,P均<0.05),无窘迫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窘迫组与对照组胎儿IFI分型均为Ⅰ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窘迫组胎儿IFI分型Ⅰ型8例,Ⅱ型7例,Ⅲ型4例,与对照组和无窘迫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556、26.118,P均<0.05)。结论超声监测羊水过少胎儿AOI血流频谱可用于评价胎儿窘迫状况,提示临床医师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消融指数(ablation indeax,AI)指导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评价二尖瓣峡部消融的即刻疗效及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8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男48例),采用环肺静脉消融及辅助线(二尖瓣峡部、左心房顶部、三尖瓣峡部)消融。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AI指导消融组(A组)与压力指导消融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各消融参数的差异:复律后肺静脉隔离率、复律后即刻二尖瓣峡部传导阻滞率、最终二尖瓣峡部传导阻滞率、二尖瓣峡部消融时间、手术时间及围术期并发症。评价不同消融方法对术后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患者年龄(60.6±10.3)岁,年龄范围32~75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复律后肺静脉隔离率(92.5%对85.0%,P=0.32)、最终二尖瓣峡部传导阻滞率(87.5%对75.0%,P=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复律后即刻二尖瓣峡部传导阻滞率(55.0%对17.5%,P<0.01)较B组提高,二尖瓣峡部消融时间[(15.1±3.2) min对(16.7±3.6) min,P=0.04)]、手术总时间[(127.1±4.7) min对(131.1±9.7) min,P=0.02)]较B组减少。两组均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A组患者成功率高于B组(82.5%对62.5%,P=0.045)。结论AI指导持续性房颤的二尖瓣峡部消融可提高阻滞效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远期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self-anchored 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SA-ALDF)治疗L5峡部裂性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SA-ALDF治疗L5峡部裂性滑脱症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43.2±12.6)岁(范围29~63岁)。均有顽固性腰痛,站立及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无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影像学检查示L5双侧峡部裂,滑脱Meyerding分级1度10例、2度1例。采用全麻仰卧法式体位,经6 cm横切口腹膜外入路,在腹主动脉和腔静脉分叉间显露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盘,撑开椎间隙,椎管腹侧减压,试模测试;取自体髂骨松质骨植入自锚式融合器,恢复椎间高度、前凸角度,同时使滑脱复位;先插入远侧嵌片锚定,再直接复位并插入近侧嵌片锚定。术后随访(12.1±4.7)个月(范围6~18个月)。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复位和融合情况,测量滑脱率、椎间高度及椎间前凸角度。结果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min(范围70~120 min);术中出血(30±16)ml(范围10~60 ml),未发生重要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X线片示脊柱序列恢复,随访时融合器无明显移位或下沉,滑脱和椎间高度、前凸角度均较术前恢复,但2度滑脱患者复位丢失率达63.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6.1±2.1)分降至(0.9±0.5)分,ODI由术前43.6%±14.2%降至6.0%±3.4%,滑脱率由术前17.7%±10.3%降至8.0%±7.2%(复位率54.8%±21.6%),椎间隙高度由术前(6.4±2.1)mm恢复至(9.8±3.9)mm,椎间隙前凸角度由术前4.8°±2.9°恢复至9.6°±4.7°。结论采用SA-ALDF治疗无神经症状的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用于2度及以上的滑脱稳定性不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髓内针直径与髓腔峡部直径之比(nail diameter/medullary canal diameter ratio,ND/MCD)的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8例股骨干骨折儿童纳入前瞻性研究对象。年龄5.2~11.7岁,平均8.6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19.7 kg/m2;其中男187例,女121例;左侧163例,右侧145例;不稳定骨折130例,占42.2%(130/308)。所有患儿均采取逆行弹性髓内针内外侧穿针技术治疗,手术操作由同一位资深高级职称医生主刀或指导完成。术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B两组,A、B两组分别为154例。A组选择弹性髓内针时要求其直径满足ND/MCD>60%而<80%;B组直径要求满足ND/MCD≥80%。两组患儿在术前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治疗及康复训练相同。记录并比较两组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率,以及手术时间、内固定物取出时间、感染、针尾激惹发生比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A组8.7个月,B组8.9个月。两组患儿在畸形愈合率、骨折不愈合率、感染率、针尾激惹发生比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内固定物取出所需时间A组明显较B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内固定物取出前患肢功能及步态均恢复正常。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ND/MCD>60%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与≥80%时相比,ND/MCD在60%~80%时手术操作更容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术后基于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水电解质管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80例颅咽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后37例参照2017版《颅咽管瘤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进行治疗(A组),43例依据在ERAS理念指导下拟定的水电解质管理方案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Na+含量与每24 h波动幅度、尿崩控制情况及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肿瘤最大径、肿瘤质地、QST分型、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程度及病理学类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B组血清Na+出现高危(<130 mmol/L和>150 mmol/L)的次数少于A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53(20.3)对比84(33.5)、67(25.6)对比90(35.8),均P<0.05],而出现低危(130~150 mmol/L)的次数多于A组[141(54.1)对比77(30.7),P<0.05]。术后1~7 d,A组的血清Na+每24 h波动幅度均高于B组(均P<0.05);两组均随术后时间的增加,血清Na+每24 h波动幅度逐渐减小(F1=105.200、F2=87.100 ,均P<0.05)。术后1 d,两组日平均尿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7 d,A组的日平均尿量均高于B组(均P<0.05);两组均随术后时间的增加,日平均尿量逐渐减少(F1=62.600、F2=99.400,均P<0.05)。出院时B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A组[分别为(14.5±3.6)分、(10.3±4.9)分,P<0.05],且住院时间短于A组[分别为(9.7±2.9)d、(14.9±4.8)d,P<0.05],但是两组Karnofsky功能状态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颅咽管瘤术后基于ERAS理念的水电解质管理具有稳定血清Na+含量、降低Na+波动幅度、控制尿崩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疗效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三门核电站周围环境辐射累积剂量水平及周边海水海产品中137Cs含量。方法2015—2019年,在三门县境内设置60个监测点,监测环境辐射累积剂量;以核电厂排水口为起点,5 km范围内设置6个监测点采集海水,测定海水中137Cs;采集核电站周围海域的当地居民经常食用的紫菜、带鱼、鲻鱼,测定海产品中137Cs。结果2015—2019年,核电站周围环境辐射累积剂量范围为0.321~0.411 mSv;5 km范围内海水中137Cs活度浓度范围为0.579~2.119 mBq/L;附近海域紫菜、带鱼、鲻鱼中137Cs的活度浓度范围分别为0.498~0.672、0.399~0.493、0.267~0.371 Bq/kg,均低于《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GB 14882-94)指导值。结论三门核电站周围环境辐射累积剂量及周边海水海产品中137Cs的浓度处于本底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三门核电站运行前后,三门核电站周围生活饮用水中总放射性及食品中90Sr的放射性水平。方法在2012—2019年,选取三门核电站周围7个生活饮用水监测点,分别采集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测定分析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结合当地居民饮食习惯,采集三门当地出产的谷类、青菜、淡水鱼、海鱼等4种食品,测定分析其中的90Sr放射性水平。结果三门核电站运行前,核电站周围生活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活度浓度范围为0.001~0.063 Bq/L和0.019~0.210 Bq/L;运行后,总α、总β放射性活度浓度范围为0.001~0.084 Bq/L、0.025~0.079 Bq/L,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国家标准指导值。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未见明显变化。运行前,4类食品90Sr放射性活度浓度范围为0.037~1.216 Bq/kg,运行后为0.049~0.692 Bq/kg,均低于《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GB 14882-94)指导值。结论三门核电站运行前后,生活饮用水中总α、总β及食品中90Sr放射性水平平稳,低于国家标准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