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护理中应用针对护理的护理效果分析。方法:从我院收入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针对护理),对照组(35例,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新生儿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新生儿护理后出现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为5.71%比对照组1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7,P=0.896),(P>0.05)。结论:进行针对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过程进行护理,因为每个新生儿个体差异,其护理问题不一样,故此针对护理适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护理中。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针对性护理 常规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氧的诊断效果。方法:采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64例缺血缺氧新生儿作为本次实验对象,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各32例,实验组患者实施磁共振影像检查,参照组患者实施CT检查,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疾病检出结果。结果:CT检查和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诊断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验组的检出率96.88%显著优于参照组86.38%,诊断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的检测结果显著优于CT影像检测结果,可以投入到临床使用。

  • 标签: CT检查 磁共振影像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缺血缺氧损伤类型诊断中MRI(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7例新生儿缺血缺氧病患儿,所有患儿依次接受MRI检查和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差异。结果:MRI在新生儿缺血缺氧病患儿诊断中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P<0.05),且MRI在脑室内出血、基底节区出血和脑室周围出血等出血情况的检出率也高于CT,但CT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却要高于MRI,P<0.05。结论:新生儿缺血缺氧病患儿应用MRI进行临床诊断的价值较高,该检查方式不仅能够较准确判定受检者是否存在新生儿缺血缺氧,且在某些出血类型判断中也有着极高的准确,但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准确率更高,这表明临床针对新生儿缺血缺氧病患儿进行诊断时,应合理选用检查方法,以保障最准确的检查结果。

  • 标签: MRI CT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损伤类型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癫痫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本次纳入的分析对象均来源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癫痫病患者,共计90例,研究开始于2020年2月,结束于2021年2月,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接受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的45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另外接受丙戊酸钠缓释片+拉莫三嗪片治疗的45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临床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主要包括: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95.56%(43/45)、77.78%(35/45),前者为研究组治疗效果,后者为参照组治疗效果,相比后者有明显的劣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4%(2/45)、22.22%(10/45)分别是研究组和参照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前者有绝对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癫痫病患者在临床中的表现有所不同,所以诊断过程中需要根据症状情况及病史进行疾病的判断,同时对此类患者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拉莫三嗪片治疗,不仅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还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 标签: 神经内科 癫痫病 诊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对临床上神经内科癫痫的诊疗效果进行研究与讨论。方法用于实验研究的患者为在我院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就诊的106例癫痫病患者,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人数为每组53人,对照组患者和实验组患者均使用丙戌酸钠缓释片进行基础治疗,实验组患者另外使用拉莫三嗪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和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有共有1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其中脱发和嗜睡患者居多,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6%,实验组患者仅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明显偏低(P

  • 标签: 神经内科癫痫病 拉莫三嗪片 诊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癫痫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本次纳入的分析对象均来源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癫痫病患者,共计90例,研究开始于2020年2月,结束于2021年2月,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接受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的45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另外接受丙戊酸钠缓释片+拉莫三嗪片治疗的45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临床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主要包括: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95.56%(43/45)、77.78%(35/45),前者为研究组治疗效果,后者为参照组治疗效果,相比后者有明显的劣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4%(2/45)、22.22%(10/45)分别是研究组和参照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前者有绝对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癫痫病患者在临床中的表现有所不同,所以诊断过程中需要根据症状情况及病史进行疾病的判断,同时对此类患者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拉莫三嗪片治疗,不仅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还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 标签: 神经内科 癫痫病 诊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对小儿癫痫的辨证论治。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小儿癫痫病患儿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西医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同时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患儿的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癫痫的治疗当中,采取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更少,治疗安全也更为理想。

  • 标签: 中医 小儿癫痫病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癫痫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10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3月,需要抽取52例神经内科癫痫患者,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对照组(n=26例)神经内科癫痫疾病患者运用单一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n=26例)神经内科癫痫患者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卡马西平治疗,研究者需要重点记录病人治疗的有效率、脱发、困倦和胃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用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联合治疗,治疗有效率92.3%,对照组用单一丙戊酸钠治疗,治疗有效率76.9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的研究数据差异较大(P

  • 标签: 神经内科 癫痫疾病 治疗
  • 简介:摘要该文阐述了癫痫外科手术切除组织规范化处理的重要意义,并从标本的标记和运送、标本的处理和取材流程以及辅助检查套餐的选择3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各个步骤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旨在规范国内的癫痫外科手术标本的取材和处理流程,推动癫痫相关神经病理和神经科临床的发展。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脑神经病理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联合推荐。

  • 标签:
  • 简介:摘要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其发生机制、临床评估和干预已成为国内外卒中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卒中后缺血未波及的认知相关区继发性损害是造成PSCI的机制之一。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这些远隔认知相关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元丢失参与认知障碍的发生,减轻这些继发性损害可改善认知功能;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卒中后远隔区有神经元丢失,却未发现β-淀粉样蛋白沉积;临床影像学研究也发现这些远隔区的继发性损害与认知功能的关联,但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关系并不明确。由于远隔区继发性损害发生时间相对较晚,且有更宽的治疗时间窗,对其行干预保护有望成为PSCI治疗的新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卒中 认知障碍 继发性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癫痫合并偏头痛患者应用天麻素治疗对血清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癫痫合并偏头痛患者一共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原抗癫痫药物维持治疗和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天麻素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血清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氧化应激水平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癫痫合并偏头痛患者应用天麻素治疗有利于血清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的改善,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 标签: 天麻素 癫痫 偏头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胰岛素过敏相关发性1型糖尿(FT1DM)并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该例患者在应用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N和重组人胰岛素R后均出现局部皮肤过敏,胰岛β细胞功能急剧衰退,并反复自发糖尿酮症。本文整理该例胰岛素过敏相关FT1DM诊治经过,以此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早诊治以减少相关不良结局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1型 胰岛素 药物过敏
  • 简介:摘要特发性(IIM)是一组以近端对称肌无力和多器官(如皮肤、关节、肺、胃肠道和心脏)受累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统称为肌炎。IIM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包涵体肌炎等临床亚型,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肌炎自身抗体在疾病的发展和诊断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肌炎自身抗体可被分为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或肌炎相关自身抗体。本文就近年来肌炎自身抗体领域的进展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期望能进一步展现肌炎自身抗体的临床价值,促进肌炎自身抗体在临床的应用。

  • 标签: 肌炎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丙戊酸钠联合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疗效。方法: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研究期间,78例因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疾病而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数字抽签分组,两组各有39例患者,对照组(实施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实验组(实施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研究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癫痫发作次数、癫痫发作时间、NSE水平(神经元损伤生化指标)比较。结果: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实施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癫痫发作次数、癫痫发作时间、NSE水平,明显优化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干预后,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较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依达拉奉 丙戊酸钠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青少年发性精神分裂症(VEOS)的效果和安全。方法:2018.06~2021.06设置为样本收集时间段,青少年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为样本资料,对比用药方案,探讨临床应用价值,动态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利培酮),实验组/30(喹硫平),对比患者PANSS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较对照组,实验组患者PANSS量表无明显差异性,(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有积极改善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VEOS疾病,临床疗效相当,但喹硫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可靠,提升患者预后水平,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喹硫平 利培酮 青少年早发性精神分裂症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T3综合征(LT3S)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DEACMP)的预测价值。方法于2020年5月,选择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7例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SACM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采血化验甲状腺功能。随访60 d,根据患者预后分为DEACMP组(45例)和非DEACMP组(92例)。收集并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用多自变量Cox回归分析DEACMP的独立危险因素。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价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T3、APACHE Ⅱ评分对DEACMP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DEACMP组比较,DEACMP组患者的年龄、APACHE Ⅱ评分、LT3S发生率和糖尿病患病率较高,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和发生LT3S是SACMP患者发生DEACMP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0,95%CI:1.005~1.077;OR=1.070,95%CI:1.002~1.143;OR=4.210,95%CI:1.707~10.379;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TT3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呈负相关(r=-0.397,P=0.000)。TT3对DEACMP预测的截断值为1.078 nmol/L,曲线下面积(AUC)为0.755,敏感度为82.6%,特异度为73.3%;APACHE Ⅱ评分预测DEACMP的截断值为16分,AUC为0.725,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60.9%。结论LT3S可能是SACMP患者发生DEACMP的预测指标,甲状腺功能与SACMP患者危重度密切相关。

  • 标签: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甲状腺激素 一氧化碳中毒 重度 迟发性脑病 低T3综合征 预测
  • 简介:摘要基于复习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长期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思考,作者对急性小血管诊治与研究提出以下新认识:(1)小血管可分为急性和非急性。急性小血管指在小血管支配区域发生的急性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腔隙脑梗死)和出血性(高血压相关脑出血和淀粉样血管相关脑出血)。(2)急性缺血性小血管过去主要以梗死大小(腔隙脑梗死)进行定义,目前认为是多种病因的综合征,但小动脉硬化仍是其主要病理改变。病理机制认识经历了由最初尸检所见,到通过危险因素推理,再到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小动脉形态直接观察的历程,影像技术进步为小血管病理机制研究带来新机遇。(3)急性小血管病患者可伴或不伴非急性小血管病症状或影像标志物。(4)根据急性小血管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研究和治疗的方向。降低其发病、复发和主要严重结局(死亡、残疾和痴呆等)是预防和治疗的主要目标。

  • 标签: 脑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急性 腔隙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新发难治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罕见且高病死率的特殊临床表现,约一半以上的患者无法明确病因。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清楚,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近年研究发现机体炎及免疫性反应可能参与致病过程,并基于发病机制角度将其称为“炎-免疫介导的癫痫”。也有研究尝试基于炎及免疫机制的治疗方法,部分取得满意疗效,但多基于小样本病例回顾,目前仍缺乏相关指南。文中就目前对新发难治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 标签: 癫痫持续状态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 诊断 治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