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公元907年,在中国黄河流域先后更替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在长江流域则有前后蜀、南唐、吴越等国,史称“五代十国”。这些新建立的割据政权,出于自身的需要,纷纷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宋人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等画史的记载,当时的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今西安、洛阳、开封、成都、南京等城市及其邻近地区。其中,尤以较少受战争破坏的成都最为繁荣兴盛,成为五代时期重要的绘画中心之一。五代西蜀绘画在宗教壁画创作,人物变形和花鸟写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上承唐韵,下开宋风,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理政治、画院管理、寺庙壁画,书画收藏等方面对五代西蜀绘画发展和繁荣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求教于专家、学者。
简介:历史研究不像自然科学,可以用实验方法来滤清因果关系。研究历史首先须辨别和澄清已经发生了的事实,然后推断其问的因果关系,这种研究过程很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在有关郑和的研究中,这些影响比比皆是,比如说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搜寻建文帝和宣扬国威这些政治因素,很早便深入一般关心中国历史的人们心中,政治因素便在下西洋事迹中受到跨大。又由于华人对中国的厚爱,我们轻易地接受“和平主义”和“厚往薄来”等自我中心的说法,那便无法认识导航的真相。这些主观态度往往令研究者轻易地摒弃一些看似无关的因素,事实上,在明廷作出不再下西洋的决定时,也有一些足以支持继续下西洋的因素已经存在,或者可能发生,郑和研究在目前的局限,是未能把视野扩阔到那些看似无关的因素,因而更难推究一些具有关键作用但没发生的因素。本文的打算,
简介:在干旱区,地表径流决定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空间,是环境变迁的决定因素.楼兰古绿洲的环境演变及其在4世纪末的最终消失都与塔里木河及孔雀河河水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石器时代至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合流,经库鲁克塔格山南麓东流,形成面积广大的孔雀河三角洲,成为楼兰古绿洲繁荣与发展的基础;4世纪中叶,部分塔里木河水在营盘附近歧道南流,离开了孔雀河三角洲,楼兰古绿洲开始衰败、萎缩;4世纪末,孔雀河、塔里木河河水全部南流,孔雀河三角洲水源断绝,楼兰古绿洲衰废、消失.这其中,孔雀河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影响孔雀河河道发生变迁的基础因素;人类引流蓄水的捕鱼活动和屯田所需河渠管理系统的兴废是影响河道变迁的重要人为因素.4世纪中晚期,塔里木河下游与孔雀河的改道南流是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发生的.
简介:邓传安于道光二年由闽县县令调任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此后在台任职近十年。因职务的原因,“尝东至彰化界外之水沙连各社,北至淡水之艋舯八里坌……又尝南至凤山之碑头;延袤千里,皆览其山川形势,稽其民风土俗。间有所得,辄笔于书”,汇成一册,则成《蠡测汇钞》,其中所记载的有关土著的情况,由于都是亲身经历,可以认为是这段时间(道光二年——十年,即1822-1830年)台湾土著居民生活情况的真实反映。文中所记“番”社的状况为“余经过处已见三社为墟,疑他处亦有似此者”,“过埔里社,见其番居寥落,不及十室”,因此作者感慨“民人生齿日繁,番黎生齿日耗,不知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