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历来是国民党当权派的喉舌,为党国要人们服务。可是在1947年7月,该报却发生了一起不寻常的事件:该报中一些人员冲破重重阻力,刊登文章揭露了国民政府党政要人宋子文、孔祥熙等豪门家族,利用权势,猖狂进行套汇走私牟取暴利的罪行,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几乎酿成一场政治风暴,最后,由蒋介石亲自出马,经过政治高压与精心策划,竟以小数点的玄机化解,不了了之。整个事件充分暴露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与腐败。宋、孔豪门套汇猖撅 舆论哗然齐呼严惩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以战胜者的姿态傲然“还都”,从重庆回到南京。以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官僚豪门集团依仗其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

  • 标签: 蒋介石 宋子文 陶希圣 孔祥熙 国民党政府 走私案
  • 简介:本文对朱熹按劾唐仲友事件的始末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呈现当时台州地方政治的运作情况,借此来探讨南宋时期地方政治格局形成的机制。经过对朱熹六篇奏状的细致排比和辨析,本文认为朱熹按劾唐仲友,既有他与唐仲友在治理地方策略上存在差异的因素,也有针对当时地方官府普遍存在的各种弊端加以批评的考虑,是对唐仲友集团发起挑战。进一步,本文指出,朱熹按劾唐仲友事件实际上是地方官府与地方势力之间的一次政治博弈,反对唐仲友施政的地方势力利用官府内部的矛盾,暗中推动了对唐仲友的弹劾。在这场政治博弈过程中,朱熹只不过是一颗被利用的棋子而已,最终唐仲友虽然被罢免,朱熹也黯然辞去浙东提举一职。

  • 标签: 朱熹 唐仲友 台州 南宋 地方政治
  • 简介:<正>签呈本月五日,因接本院将开一○五次院会通知,限期提案,故赶将对此次台湾惨案治标治本浅见综合汇成建议书,提院在案。兹再细将事变因果之观察及防止发生之治标策略与永久安辑之治本大计分别缮为报告、建议书及意见书三种,祈与前案并案办理,或将前案撤销,以此三案为主体,似无不可。理合具呈察核饬遵。谨呈院长于

  • 标签: 五十年 建议书 台湾 提案 南京 学日
  • 简介:法国许多媒体对中国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活动的报道曾经是引发中法两国一场巨大民间冲突的部分原因。法国媒体认为自己如此报道只不过是在行使新闻言论自由的权利。他们的这种新闻言论自由观,有其自由主义历史传统影响,有“反官方”的现实需要,但也表现出缺乏新闻自律的一面,而且其中夹杂着“求新”与“傲慢”的法兰西特征。

  • 标签: 新闻言论自由 法国传媒 奥运火炬
  • 简介:甲午割台前台湾曾经历过两次严重的外来危机,分别是1874年的台湾事件(即牡丹社事件)和1884年的法军侵台。这两次危机使清政府认识到了台湾作为海防门户的重要意义,对台湾的经营也由过去的消极防台改为积极治台,台湾的各项建设由此气象一新。

  • 标签: 清朝 台湾省 治台政策 台湾事件 法军侵台实践 防务政策
  • 简介:〔一〕1938年10月,武汉三镇已处在日寇三面包围之中,国民党政府仓皇迁至重庆。武汉势将弃守。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坚持按时出版,根据形势发展,曾在8月间由徐光霄、华岗(华西园)带队,调动部分干部和印刷器材、纸张等设备物资,租用两条木船,先期撤...

  • 标签: 《新华日报》 新知 书店 八路军 抗日战争 国民党政府
  • 简介:伯希和于1909年访问北京期间,向京师一批学者展示其随身携带的部分敦煌文献,北京学界随后公宴伯希和,达成今后影印、刊布法藏敦煌文献的口头协议。日本人田中庆太郎在1909年11月发表的《敦煌石室中的典籍》一文中,记录这次公宴时间为1909年9月4日。数十年来中外论著多采用此日期,但该日期明显有悖于其他相关史实。恽毓鼎在1909年10月4日日记中记录了公宴之事,为确定公宴日期提供了另一个选择,但仍属于孤证。2012年12月刊布的宣统元年八月廿二日(1909年10月5日)恽毓鼎致沈曾植信,再次将公宴时间锁定在1909年10月4日,并提供了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最终解决了公宴时间问题。本文对这封恽毓鼎致沈曾植信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讨论了北京学界公宴伯希和的前因后果,论证了公宴伯希和日期为1909年10月4日的正确性,揭示了这封恽毓鼎致沈曾植信在伯希和1909年北京之行研究中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 标签: 伯希和 敦煌 恽毓鼎 沈曾植 信札 公宴
  • 简介:Web2.0环境下引发高校网络危机事件主要原因:信息交流的扁平化与干预机构的科层化、网络空间的虚拟交往、以及高校网络风险评估“堵”为主处理模式是高校危机事件形成的根本原因、客观因素以及主观因素。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预警;逐步实现干预机构组织的扁平化;逐步提高网络交往的标示性;逐步建立“疏”为主、疏堵结合的高校网络危机干预模式。

  • 标签: WEB2 0环境 高校网络危机事件 干预机制
  • 简介:《修文县志》积13年之辛劳,盛事终成,精神可嘉,奉献亦丰,特拱手相贺。放在案头的《修文县志》洋洋洒洒190万字,深爱不已,鉴于笔者学识浅陋,虽有抒发之意,但不知从何处落笔。因有约,自不能失信,故仅就“大事记述999写下如下感受,仅供参考。

  • 标签: 《修文县志》 中国 地方志 编纂工作 贵州
  • 简介:这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好就好在它从第一届新志编修实践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关及理论又关及实践的问题:历史事件,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跨境发生,而地方志的禁忌又是越境而书,如此,不但出现了各记各的局部的现象,使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由于资料来源不一,又往往出现说法不一的偏差。在这方面,作者的举例,有极大的说服力。这个问题,严重地存在着,又普遍被忽视了,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我们向读者推荐这篇文章,旨在引起方志工作者的关注,踊跃参加讨论,如何在理论上认识跨境事件和地方志记载范围的矛盾,从而在实践中解决如何准确地实事求是地记述的问题。

  • 标签: 地方志 历史事件 记述方法 历史真实
  • 简介:丁村54∶100地点蚌类化石的环境灾变事件及时代意义朱晓东(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内容提要本文从更新世中晚期临汾盆地新构造运动对古生态环境的影响出发,对丁村54∶100地点蚌类化石的环境灾变事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作者认为,这一事件是由于晚更新世早期临汾盆地...

  • 标签: 环境灾变事件 新构造运动 晚更新世早期 丁村 临汾盆地 蚌类
  • 简介:保存下来的大量历史照片,证实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但日本右翼学者对证明大屠杀事件的143幅历史照片“考证”的结论竟是完全否定,认定没有一张照片是真实的。本文结合若干史实,对日本右翼学者的错误观点一一反驳,并就教于学界。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历史照片 检证 日本右翼学者
  • 简介:清代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是影响西藏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促使清政府对西藏的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提升并维护了达赖喇嘛的政教地位,加强了驻藏大臣的权力,并建立了此后二百年相沿不替的噶厦政府.这是清政府对西藏的再一次体制变革和制度安排.

  • 标签: 西藏驻藏大臣珠尔默特那木扎勒
  • 简介:本文以张敬礼《养性室日记》稿本为基本资料,对张謇之兄张警在北伐战争期间,遭到国民政府通缉一事之始末加以钩稽。同时对张謇身后,其子张孝若与张瞽之间的微妙关系略作探究,并分析南通张氏在宁汉合流之后,作为地方势力的代表,其家族力量受到政府方面的分化这一现象。

  • 标签: 南通张氏 张譬 张敬礼 张孝若 北伐战争
  • 简介:达米安刺杀案是18世纪中期法国一起昙花一现的事件。尽管事件本身并未直接造成重大的政治后果,但却在公众舆论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且由于旧制度下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案件审判期间阴谋论甚嚣尘上。国王和耶稣会士是舆论抨击主要的对象,尤其是后者,被普遍认为是谋杀案背后的主使。1750年代初法国激烈的宗教和财税争论,是这种思想氛围生成的重要原由。

  • 标签: 达米安事件 舆论传播机制 政治论争
  • 简介:本文运用社会史的方法,借助征信录、近代报刊、碑刻等史料,对1907年的天安寺事件加以考察,探讨1908年《结社集会律》颁布后,闽南救火会如何成立,怎样发动群众,以及以何种方式与英国领事馆进行博弈,使事件不断升级,并与1850年神光寺事件进行比较,分析近代社会变迁对地方权力结构的影响。

  • 标签: 个案分析 事件个案 会变革
  • 简介:民国初年,名士章太炎曾被袁世凯政府软禁于北京3年(1913—1916),负责执行监控任务的京师警察厅留下了较为详细的档案记录。本文依据现存档案初步还原了警方监控章太炎的过程,通过观察警察执行监控任务的日常细节,可以了解民初警察制度的运作实情以及警察参与国家政治的态度和作用。

  • 标签: 事件例 北京事件 微观考察
  • 简介:红学家们想从与曹家相关的奏折中寻找线索,因而只要沾得上一点边的奏折都被找出来研究,也曾找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曹頫曾奏告康熙:曹颙妻马氏怀有遗腹子,将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夏天出生。不少红学家认为这个遗腹子就是曹雪芹,也有人认为是遗腹女或雪芹是曹頫之子。

  • 标签: 奏折 事件 雍正 红学家 曹雪芹 康熙
  • 简介:东北流亡抗日挺进纵队是抗战初期一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隶属于新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最先东进皖东敌后抗日。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在同年冬被四支队第八团缴械遣散。对此事件存在一些不同认识。本篇访谈录记述的亲历者高志荣将军所谈这一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原因,是各种看法的一种。我们相信,按照“双百”方针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不同认识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 标签: 抗日武装 抗战初期 新四军第四支队 “双百”方针 挺进队 事件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