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序波编撰的《楚辞讲座》是炳正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为研究生授课的课堂讲记,该书集中体现了先生的治学态度、学术主张,是本楚辞学乃至学术研究的入门书。缟撰者尊重讲稿原貌;洞悉学术脉络;力求完备周全为全书锦上添花

  • 标签: 楚辞 汤炳正 研究方法
  • 简介:长兄之屏去冬从加拿大寄赠三哥之驹一幅业余所作的竹石图,图中自题句云:“画竹何难,难在劲节以垂千古”,又题注曰:“抗日期间,负笈黔东,汽车故障,夜宿野庙,饥以采苦竹笋充腹,忆及作此。”(见本期画页)之屏兄去国三十五载,万里飘蓬,爱国之心甚殷,思乡之念弥切,令人感慰。

  • 标签: 竹石图 汽车故障 画竹 苦竹笋 民生凋敝 令人
  • 简介:文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已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人物画家。他的创作历程,他的艺术道路,顺逆沉浮,奋勇搏击,在20世纪下半叶新兴中国画的演进中,具有显著代表性和充分独特性。一文选1925年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一个知识分子名医之家,天资颖悟,四岁从父读《论语》。启蒙于学习、临摹家藏古画。21岁入武昌艺专,主攻

  • 标签:
  • 简介: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流域中上游。湟中县古为羌地,汉至清代隶属临羌、西都、湟水、鄯城、西宁等县,1946年西宁县更名为湟中县,面积24.30平方千米,县政府驻鲁沙尔镇,距省会西宁25千米。1999年12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其划归西宁市管辖。湟中县辖11个镇、5个乡(其中3个为民族乡),分别为鲁沙尔镇、田家寨镇、总寨镇、上新庄镇、甘河滩镇、共和镇、多巴镇、拦隆口镇、上五庄镇、李家山镇、西堡镇、土门关乡、海子沟乡、群加藏族乡、汉东回族乡和大才回族乡,其中总寨镇委托西宁市城南新区管理。

  • 标签: 湟中县 青海省 散杂居地区 民族关系 新时期 西宁市
  • 简介:雀尾桥是用大量石牌坊构件及石碑等材料所修建的一座梁式石板桥,其二次利用的建筑石构件及石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类的存建筑石构件和石碑在广大农村分布很多,但长期裸露在野外,遭受到自然或人为的损毁。在目前开展的可移动文物的普查中要采取措施把这类文物妥善保护起来。

  • 标签: 雀尾桥 石构件 价值 保护
  • 简介:清华简《赤[马处口]之集之屋》首句“曰故(古)有赤[马处口]……”中,“曰”字是一个独立的语义单位,具有特殊的文体意义,表示叙述古史的开始。“古”字与下文相连,形成另一意义单位。因此,此句应当在“曰”字后读断。如此断句,则与全篇讲述古代历史传说的内容相合。由此,还可以使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早期小说借鉴史学著作的印记。

  • 标签: 》篇 日古 日若稽古句读
  • 简介:对文明和文明史深刻而独到的认识,是麦克尼尔史学成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理而言,麦氏与英国著名史学大师因比有着密切的关联,故而,就他们之间的学术关系加以梳理、辨析,不仅对认识麦氏本人史学主张和成就大有助益,亦可从一个特定角度和层面对20世纪西方史学在有关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传承、变革与发展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与把握。

  • 标签: 麦克尼尔 汤因比 文明史 《历史研究》 《西方的兴起》
  • 简介:从《甦凤记》到《南征北战》,晓丹的转变之路1947年,晓丹为中电三厂客串导演了影片《凤记》,讲述了性格软弱而又矛盾的评剧名伶李莲秋与新闻记者刘成之的恋爱故事。有影评批评为'下乘之作',认为剧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悲剧,被吊在云雾里,观众犹如雾里看花,内容虽然花哨,也很热闹,但结果是空无所有。此后,晓丹担任'中制'复原

  • 标签: 大众讲 慢慢流过 故事电影
  • 简介:他,1932年开始从影,经历不同时代,在时逾70载的导演生涯中,一直视电影为自己永无止境的追求。他,年逾古稀,依然有蓬勃充裕的精力,适应新的时代,主动请缨出外景拍片。直到80岁,人问今后有何愿望,他不假思索地答道:今后还想工作.他就是晓丹。自我意识的可能性晓丹对电影的入门就是从看电

  • 标签: 大众讲 慢慢流过 故事电影
  • 简介:在个案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杂居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杂居民族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要修订和完善关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力度,推动教育文化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大力开展民族精准扶贫工作,加强杂居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动杂居民族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 标签: 散杂居民族发展 民族乡 问题 对策
  • 简介:回回民族简称回族。回族是由境外的阿拉伯、波斯,古代突厥等穆斯林移民群体与中国境内的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

  • 标签: 优秀传统 回族 前缀 疗法 杨华 医学
  • 简介:东西方的哲学存在深重的、似乎不可克服的不对称。长期以来,儒家哲学被视为一个从西方宗教意义衍生的传统,我们可以很顺畅地在西方框架内对它进行理论化和概念化。而不必担心会有什么代价。对中国进行概念化与理论化,不仅仅是西方哲学家职业偏见,也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一介先生对哲学学科有着全球性和多元性的理解,对先生来说,哲学家的责任,是要用我们的文化资源,为更美好的世界创造新思想,生产所需的社会学识。在一介对中国哲学的解读中,人类道德和自然和谐——真、善、美——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一介的出发点和他采用的中国哲学中具有最广泛和最根本意义的特定范畴即是“天人合一”。先生将“天人合一”作为“真”或者也许可以说“真正的生存”意味着什么的终极来源的道德律令。随着先生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而出现在西方的书架上,新一代的年轻哲学家也将分享到这一学识与贡献。

  • 标签: 汤一介 互系性诠释 知行 情境 体用 天人合一
  • 简介:咸丰年间的战乱是徽州历史上最大的动乱。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祠堂、祖坟和族谱遭受破坏,宗族记忆被打断,祭祀仪式难以为继。短时段的事件对宗族记忆的冲击,反倒使隐没在长时段日常宗族生活中的记忆系统显现出来。本文以徽州绩溪宅坦村胡氏为样本,考察胡氏在咸丰战乱后,是如何重建宗族记忆的?揭示徽州宗族记忆系统由文本与仪式两个子系统所组成,这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制约,构成为一个完整、复杂的记忆系统。这是徽州社会得以保持“千丁之族,未尝处”的内在机制。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因为它与地方社会秩序重建是一致的。传统中国社会特有的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交织而成的完善的记忆系统是中华文明历经劫难而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之一。

  • 标签: 徽州 宗族记忆 家谱 祠谱 升主
  • 简介: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六保"畲族村,畲民通过选择、失忆、补充、建构等方式,对当地汉族的夫人信仰予以采借和再编码,进行自我文化认同重构和社区文化整合。显然,在畲族漫长的历史迁徙和不可避免的畲汉文化涵化中,作为弱势族群和"迟到者"的畲族,往往基于文化适应策略和文化整合目标,对汉文化积极地采借、理性地选择、有目的地删改和补充,重塑族群文化认同。正是这种开放、理性的文化认同意识,构成了畲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永恒的动力。

  • 标签: 畲族 迁徙 文化认同 “六保” 汤夫人崇拜